[发明专利]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36843.7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6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林春景;刘仕强;刘磊;王芳;马天翼;温浩然;王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8 | 分类号: | H01M10/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电池 失控 预警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介质 | ||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该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电池电压、电池温度和电池膨胀力,确定动力电池热失控等级;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热失控等级,进行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本发明在传统根据电池电压和电池温度进行热失控预警的基础上,增加了电池膨胀力这一重要的判断依据,根据电池电压、电池温度和电池膨胀力三个方面,确定热失控等级,再根据等级,进行相应的热失控预警。该方法可有效判断动力电池是否发生热失控,在电池发生明显热失控之前给出报警信号,并可针对不同的热失控等级进行不同的预警,便于用户根据热失控等级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过去十几年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和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25.6万辆和120.6万辆,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力争占汽车总销量的20%。因此,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是未来几十年的重点发展方向。
然而,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呈持续增加态势,不同车辆类型、不同应用场景的起火安全事故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阻碍。综合分析各类电动汽车起火事故及其潜在原因,整体上具有以下典型特征:(1)事故车型具有多样性,涵盖乘用车、电动客车、专用车等各类车型;(2)事故与季节(环境温度)呈现高相关性,夏季是事故的高发季节;(3)事故源头与动力电池具有高度相关性,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源,很多电动汽车起火事故都与其直接有关;(4)诱发原因具有模糊性,很多事故线索都伴随着起火燃烧而消失,准确定位事故源头具有较大技术难度。
通过统计电动汽车起火时的状态并分析其可能的事故原因,可知在电动汽车的各类起火事故中,由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导致的起火事故占了很大比例。在该类事件中,发生过程主要包括“电池单体热失控诱因积累”、“电池单体热失控发生”和“电池系统热失控扩散”三个阶段。为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对以上三个阶段进行逐级监测和防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在电池发生热失控时进行准确的预警,并给乘员以明确的信号,以预留足够的时间对事故车辆进行处置和进行人员逃生。
目前行业内针对电池热失控预警采用的判定方法中,主要根据温度、电压、气体、烟雾等进行判断,例如当温度、电压的组合满足以下条件时可判定电池发生热失控:电压降和温度变化率均超过各自的设定值;最高温度和温度变化率均超过各自的设定值。此外还包括当某些气体或烟雾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可判定电池发生热失控:当电池系统内部检测到CO、H2等气体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或大量的烟雾产生。但电池达到上述条件时,电池已经发生明显热失控,因此有必要开发更有效的手段,在电池发生明显热失控之前给出报警信号。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以实现在电池发生明显热失控之前给出报警信号的效果。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电池电压、电池温度和电池膨胀力,确定动力电池热失控等级;
根据所述动力电池热失控等级,进行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根据电池电压、电池温度和电池膨胀力,确定动力电池热失控等级,包括:
根据电池电压变化值、电池温度、电池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膨胀力变化值,确定动力电池热失控等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68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