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产品的多路输出的有源假负载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38510.8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3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范建华;王清金;洪南;徐飞;崔立慧;仝建;侯荣立;张建;李伟;吴雪梅;卢峰;林志超;程艳艳;叶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科远国网电力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5/10 | 分类号: | H02M5/10;H02M5/29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电力行业 产品 输出 有源 负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产品的多路输出的有源假负载。有源假负载采用叠加绕制的方法绕制变压器的输出端,选取多路输出中输出电压低输出电流变化范围大的一路作为主输出,将第一路输出绕组作为公共绕组,第一路绕组终点作为第二绕组的中间点继续绕制第二绕组,减小绕组之间的漏感比,改善交叉调整率,同时第二路输出由于过压流经假负载的电流流入主输出电解,实现有源假负载,为主输出负载提供能量。当第二路输出电压超过稳压二极管预设电压后,实现有源假负载,为主输出负载提供能量,实现稳定的电压和良好的交叉调整率,当第二路输出未过压时稳压管和三极管不导通,无多余功耗产生,实现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源多路输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产品的多路输出的有源假负载。
背景技术
开关电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和稳压精度高等优点,目前广泛地应用于电力行业各种产品,为其提供稳定的电压,由于电力行业产品结构复杂,其设备内部往往需要不同的供电电压输入,以便于给不同的单元模块供电,因此多路输出的开关电源在电力行业应用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通常对于多路输出的开关电源,采用增加变压器额外绕组的多路输出方式提供供电,此种方式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现,同时采用主输出单路控制方法,选取多路输出中输出电压低输出电流变化范围大的一路作为主输出,参与反馈调节,保证此路输出稳定的电压,使系统正常工作,但是由于存在变压器漏感及绕组电阻等参数,会存在交叉调整率差,多路输出稳压精度不高等缺点,当主输出电流增大时,其他多路输出电压将飘高,偏离原设定输出,可能造成负载设备过压损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产品的多路输出的有源假负载,用于稳定多路输出电压,改善交叉调整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于电力行业产品的多路输出的有源假负载,采用叠加绕制的方法绕制变压器的输出端,选取多路输出中输出电压低输出电流变化范围大的一路作为主输出,将第一路输出绕组作为公共绕组,第一路绕组终点作为第二绕组的中间点继续绕制第二绕组,用于减小绕组之间的漏感比,改善交叉调整率,同时第二路输出由于过压流经假负载的电流流入主输出电解,实现有源假负载,为主输出负载提供能量。
在第二路输出绕组的输出端接稳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另一端连接三极管电路,三极管集电极接假负载,三极管发射极接第一路输出的电解,当第二路输出电压超过稳压二极管预设电压后,三极管饱和导通,假负载起作用,假负载电流将第二路输出电压下拉,同时第二路输出由于过压产生的多余电流经假负载流入主输出电解,实现有源假负载,为主输出负载提供能量,实现稳定的电压和良好的交叉调整率。当第二路输出未过压时稳压管和三极管不导通,无多余功耗产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利用公共绕组绕制变压器进行叠加绕制,减小绕组之间的漏感比。稳压管和三极管组成动态假负载,实现低功耗高效率。假负载两端连接两个绕制输出,实现有源假负载,将流经假负载的电流给主输出电解供电。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型多路输出假负载;
图2为本发明多路输出有源假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仅画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和常规方案的对比,主要是针对本发明的优势做具体阐述:
如附图1所示,为传统多路输出假负载,第一路输出作为主输出参与反馈,第二路输出的输出端直接连接假负载电阻,第二路输出持续在假负载上流过电流,虽然可以改善交叉调整率,但是功耗高,效率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科远国网电力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科远国网电力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8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