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极极耳强化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38737.2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1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董伟民;李志强;马振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33 | 分类号: | H01M50/533;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11 | 代理人: | 耿树志 |
地址: | 30038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电极 强化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极极耳强化制备方法,针对不同电池极耳提供了加横向筋印和纵向筋印的方法,在电池的极耳上,设计两条横向筋印,第一条横向筋印距离极耳的顶端为3mm‑5mm,第一条横向筋印的宽度为1mm‑2mm,第二条横向筋印距离极耳的底端为4mm‑6mm,第二条横向筋印的宽度为1mm‑2mm;然后设计若干条纵向筋印,两两纵向筋印的间距为5mm,每条纵向筋印的宽度均为1mm‑2mm。本发明通过对叠片工艺技术路线电极极耳的强化处理,使动力电池在制程过程中出现的极耳褶皱、裂口、卷边、打折、焊接撕裂等质量不良现象得到有效的改善,大大提升制程的良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极极耳强化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性能卓越的新一代绿色高能电池,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特点:高电压、高容量、低消耗、无记忆效应、无公害、体积小、内阻小、自放电少、循环次数多。因其上述特点,锂离子动力电池已应用到乘用车、电动巴士、特种车辆、储能等众多民用及军事领域。叠片软包技术是目前动力电池的最先进工艺技术,但此技术在电池的设计制程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质量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良品率及质量。
极片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池的性能发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极片的制作是通过在基材的两侧表面涂布极粉材料,将涂布后的基材进行模切,得到所需大小和形状的极片。基材两端未涂布的地方作为极耳使用,电极的极耳是正负极导电及传输功能。在叠片技术工艺制程的过程中因为基材的厚度非常薄,正极为10um铝箔、负极为6um铜箔,极耳为平滑超薄的箔材并且关键工序的压后延展、过辊转动、张力设定、高速等制程参数的作用下,制程中极耳非常容易产生褶皱、裂口、卷边、打折、焊接撕裂等质量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良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极极耳强化制备方法,提高了超薄极耳的硬度和强度,使叠片技术工艺制程中的极耳褶皱、裂口、卷边、打折、焊接撕裂等质量不良现象大大降低,产品的品质、良率大大提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极极耳强化制备方法,应用于规则形状锂离子电池极耳,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电池;
S2、在电池的极耳上,设计两条横向筋印,第一条横向筋印距离极耳的顶端为3mm-5mm,第一条横向筋印的宽度为1mm-2mm,第二条横向筋印距离极耳的底端为4mm-6mm,第二条横向筋印的宽度为1mm-2mm;然后设计若干条纵向筋印,两两纵向筋印的间距为5mm,每条纵向筋印的宽度均为1mm-2mm;
S3、使用横向齿轮辊对极耳加横向筋印,使用纵向齿轮辊对极耳加纵向筋印,横向齿轮辊和纵向齿轮辊的工作气压为200kpa-400kpa,放卷张力为40N-60N,收卷张力为50N-70N。
进一步的,S1中电池极耳为10um铝箔和6um铜箔,且极耳的长度为65mm,高度为16mm。
进一步的,第一条横向筋印距离极耳的顶端为4mm,第二条横向筋印距离极耳的底端为5mm;
进一步的,10um铝箔的施压后延展为0.8%-1.1%。
一种锂离子叠片电极极耳强化制备方法,应用于异形锂离子电池极耳,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电池;
S2、在电池的极耳上,设计两条横向筋印,第一条横向筋印距离底部的距离为2mm-4mm,第二条横向筋印距离顶部的距离为4mm-6mm,两条横向筋印的宽度均为1mm-2mm,然后设计五条纵向筋印,第一条纵向筋印和第五条纵向筋印距离极耳两侧的距离为4mm-6mm,第二条纵向筋印和第四条纵向筋印距离极耳两侧的距离为13mm-15mm,第三条纵向筋印设置在极耳的中心线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387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