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42919.7 | 申请日: | 202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45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郭耀鹏;魏涛;李春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申华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38/00;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高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高透水混凝土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80‑520份水泥、1400‑1600份粗骨料、100‑130份水、15‑20份增强剂、20‑60份外加剂;增强剂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6‑10份聚醚砜、3‑5份活性炭纤维、1.6‑2纳米二氧化钛和2‑4份糖滤泥;其制备方法为:S1、将外加剂加入占总用水量的1/3的水中,搅拌20‑30min,制得组分A;S2、将水泥、粗骨料和增强剂搅拌均匀,制得组分B;S3、将组分A和组分B混合均匀,加入剩余的水,继续搅拌均匀,制得高透水混凝土。本申请的高透水混凝土在具有较高透水性能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2010412295.9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提高透水性的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混凝土35-65份、石灰石1-5份、陶瓷1-5份、泡沫材料0.5-3.5份、乳胶粉1.5-6份、再生骨料5-10份、气凝胶2-8份、扩孔剂1-5份、减水剂1.5-4.5份、石墨粉0.5-3.5份。
现有的这种提高透水性的混凝土具有透水性高,加工成本低廉的优点,能解决道路容易积水的问题,但因该透水混凝土内部存在大量的孔隙,使得混凝土在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同时,强度比普通混凝土低。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透水混凝土虽然具有较好的透水性能,但强度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使混凝土在具有较好透水性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高透水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高透水混凝土,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280-520份水泥、1400-1600份粗骨料、100-130份水、15-20份增强剂、20-60份外加剂;
所述增强剂包含以下重量份的组分:6-10份聚醚砜、3-5份活性炭纤维、1.6-2纳米二氧化钛和2-4份糖滤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透水混凝土中采用粗集料、水泥、外加剂和水,水泥作为凝胶材料,与粗骨料配合,由于未添加砂,填充粗骨料之间间隙的物质用量少,制得的混凝土中具有较多的连通孔隙,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透水性能,除水泥等基本材料外,还加入由聚醚砜、活性炭纤维、糖滤泥和纳米二氧化钛组成的增强剂,因糖滤泥是制糖企业的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场地,且对空气质量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将其用于混凝土生产,能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又节能环保,消化固废排放物,改善环境,且糖滤泥是一种粉状的黏湿物料,且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与活性炭纤维配合使用,能增加活性炭纤维内的孔隙率,从而便于将硬度高、亲水性的二氧化钛负载在活性炭纤维的孔隙内,再将透水性好,且固化后硬度高的聚醚砜包裹在内部负载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活性炭纤维以及糖滤泥表面,活性炭纤维掺入混凝土中,能在混凝土内相互搭接,形成网状结构,当混凝土受压时,聚醚砜能防止二氧化钛从活性炭纤维内脱离,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且聚醚砜具有较强的阻燃性能,在提升混凝土强度的同时,改善混凝土的阻燃效果。
优选的,所述增强剂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糖滤泥和活性炭纤维球磨30-40min后过筛,在800-900℃下保温2h,冷却;(2)将纳米二氧化钛分散在水中,形成纳米二氧化钛分散液,加入步骤(1)所得物,搅拌10-12h,在50-60℃下烘干,在800-900℃下保温2h,冷却;(3)将聚醚砜熔融,加入步骤(2)所得物,搅拌10-14h,固化,粉碎,制得增强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申华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申华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29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