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铝型材支撑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46288.6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晓桐 |
主分类号: | H01M50/242 | 分类号: | H01M50/242;H01M50/244;H01M50/249;H01M50/27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动力电池 模组 新型 铝型材 支撑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铝型材支撑设备。本发明方便组装,将盖板与保护壳体组装只需一步,减少了组装步骤,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生产速度,便于快速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并且方便打开,电池模组报废后只需要一步就可以将其打开,对内部电池进行回收,减少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方便对电池回收利用,增加企业效益。本发明通过双重减震减小电动汽车行驶时产生的震动,避免电池模组因为震动出现电池分散的情况,并且避免因震动过大早晨电池模组脱落撞击盖板的情况,保护电池模组的完整,使得电池模组不会因为撞击而出现破裂导致破损污染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铝型材支撑设备。
背景技术
新型铝材由铝和其它合金元素制造的制品,它的主要金属元素是铝,在加上一些合金元素,提高铝材的性能。在现有的电池模组外部的支撑框架上没有相应的减震结构,使得在电动汽车行驶时的震动通过底盘直接会传递到电池模组内,很容易造成电池模组内的电池的分散,并且出现较大的撞击会使得电池模组撞击到支撑框架上,造成电池模组内部电池出现破损污染环境,还有现有的电池模组外的支撑框架在组装时步骤较多,影响生产速度,增加工人劳动强度,不利于快速生产,在内部电池模组使用寿命用尽后,电池模组取出步骤也较多,不方便对内部电池模组进行回收利用。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铝型材支撑设备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铝型材支撑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动力电池模组的新型铝型材支撑设备,包括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内部设置有放置腔,所述保护壳体外侧底部设置有减震腔,减震腔内设置有减震结构,减震结构底部固定连接底座,底座中间上端设置有减震球,所述保护壳体上端内侧设置有限制结构,所述保护壳体上端设置有盖板,盖板底部固定连接固定块,盖板内部设置有抵腔,抵腔内部设置有下抵弹簧,下抵弹簧底部固定连接推板,推板底部固定连接抵杆,抵杆底部固定连接抵板,抵板底部固定连接泡沫层。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体左右两侧底部对称设置有减震腔,每个减震腔内部均设置有减震结构,每组减震结构底部均固定连接底座,底座上端等距设置有七个减震球,保护壳体对应减震球设置有槽口,减震球上端位于槽口内,保护壳体上端对应固定块设置有槽口,固定块对应限制结构设置有槽口。
优选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固定板、套腔、伸板、移板、第一减震弹簧、曲板,固定板底部固定连接底座,固定板内部设置有套腔,套腔内部设置有伸板,伸板上端贯穿固定板,伸板上端固定连接移板,移板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减震弹簧,第一减震弹簧内部套接伸板,第一减震弹簧底部固定连接保护壳体,移板上端固定连接曲板,曲板上端固定连接保护壳体。
优选的,所述减震球包括球体、气腔、第二减震弹簧、顶板,球体内部设置有气腔,气腔内部设置有第二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顶板,顶板外侧均固定连接球体,球体设置为橡胶材质。
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体上端内侧左右对称设置有两组限制结构,限制结构包括限制腔、限制弹簧、限制板、限制块、推杆、顶杆、顶块、移槽、移杆、移块、回弹弹簧、传动杆、按块,限制腔位于保护壳体内部,限制腔内部设置有限制弹簧,限制弹簧外侧固定连接保护壳体,限制弹簧内侧固定连接限制板,限制板上端内侧固定连接限制块,限制块内侧上端设置为斜面,限制板下端内额固定连接推杆,推杆内侧设置为斜面,推杆底部设置有顶杆,顶杆顶部对应推杆内侧斜面设置有斜面,顶杆顶部斜面尖端紧贴推杆内侧斜面底部,顶杆底部固定连接顶块,顶块底部外侧设置有移槽,移槽内侧上端设置为斜面,顶块外侧设置有移杆,移杆内侧设置为斜面,移杆内侧斜面尖端紧贴移槽上端斜面外侧,移杆底部固定连接移块,移块内侧固定连接回弹弹簧,回弹弹簧内侧固定连接保护壳体,移杆外侧固定连接传动杆,传动杆贯穿保护壳体并延伸至外侧,传动杆外侧固定连接按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晓桐,未经林晓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62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