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心律监测并抗凝血的植入式医疗设备和程控仪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0159.4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4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无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318 | 分类号: | A61B5/318;A61B5/283;A61B5/363;A61N1/365;A61N1/39;A61M5/142 |
代理公司: | 常州众慧之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58 | 代理人: | 郭云梅 |
地址: | 215011 江苏省苏州市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心律 监测 抗凝 植入 医疗 设备 程控 | ||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心律监测并抗凝血的植入式医疗设备,其包括,脉冲发生器,包括抗凝药物存储装置和处理器;抗凝药物输送管道,与所述抗凝药物存储装置连接;药泵,用于将抗凝药物输送至血液中;导线,与所述脉冲发生器连接,包括用于感知心电信号的电极;感知模块,与所述导线连接,用于处理所述心电信号并输出至处理器;所述感知模块和药泵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感知模块的输出信号判断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在发生心律失常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药泵通过抗凝药物输送管道向血液中输送抗凝药物。本发明能够根据心电信号判断患者情况即时进行抗凝血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入式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对植入式心律管理设备的改进。
背景技术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2%。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心房发生颤动后,心房收缩功能就会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被完全泵出,瘀滞在心房内,逐渐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很容易堵塞血管,阻断脑部供血,导致脑卒中。
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2-7倍,而死亡风险增加2倍。房颤导致的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其中抗凝治疗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口服抗凝药是最常见的抗凝药使用方法,但是长期服用抗凝药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及其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项对13项随机临床试验、涉及102707名成年人的荟萃分析显示,直接口服抗凝药的大出血病例死亡率为7.57%,华法林为11.05%。由于抗凝药的治疗窗口很窄,用量不足时易致血栓形成,而足够的治疗用量时已接近不良反应剂量。所以目前控制药量的方法是,服药患者需要经常检测抗凝指标来调整抗凝剂量。但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需要患者经常抽血化验,而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对病人房颤发病状况的改变不能及时的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式医疗设备,其能够在对患有房颤的患者给予抗凝药,减少患者中风的风险。另一方面在患者发生房颤等心律失常时给药不发生时停药,从而总体上减少抗凝量,减少患者的抗凝量,同时在时间上避免抗凝的滞后性带来的治疗效果下降的问题,减少患者抽血化验次数。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入式医疗设备,其能够监测心电信号,并根据心电信号判断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时,提供抗凝药物治疗并在心律失常结束后停止抗凝药物治疗。能够避免口服药物的滞后性,并且在心律失常结束后停止释放药物。
所述植入式医疗设备包括:
脉冲发生器,包括抗凝药物存储装置和处理器;
抗凝药物输送管道,与所述抗凝药物存储装置连接;
药泵,用于将抗凝药物输送至血液中;
导线,与所述脉冲发生器连接,包括用于感知心电信号的电极;
感知模块,与所述导线连接用于处理所述心电信号并输出至处理器;
所述感知模块和药泵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感知模块的输出信号判断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在发生心律失常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药泵通过抗凝药物输送管道向血液中输送抗凝药物。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所述感知模块的输出信号判断心律失常是否终止,如果心律失常终止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药泵停止向血液输送抗凝药物。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脉冲发生器还包括电刺激治疗模块,所述电刺激治疗模块与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所述感知模块感的输出信号判断是否需要电刺激治疗,并在电刺激治疗后释放抗凝药物。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根据感知模块感输出的信号判断是否发生房颤,发生房颤时不进行电刺激治疗并释放第一剂量所述抗凝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无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无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01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