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逆微流控芯片夹具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0977.4 | 申请日: | 2021-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08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关尧;刘海强;许依海;鲁鑫梁;王飞;毕志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9/00 | 分类号: | B01L9/00;B01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沃知思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942 | 代理人: | 王妮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逆 微流控 芯片 夹具 | ||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可逆微流控芯片夹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左侧端固定安装有控制按钮,所述底座的内部分别对固定安装有固定柱、第二限位板与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传动带,所述底座的内部分别活动安装有立柱、第二转动杆与转动轴,通过将第三转动杆进行转动,这样相邻两个夹具本体将会相互靠近或远离,将微控流心片放置在固定板上,再使用第一转动杆通过夹板对微控流心片进行夹紧,将流体导管放置在活动夹板与固定夹板之间,而且固定板位于活动夹板与固定夹板的上方,这样微控流芯片和流体导管之间就不需要进行直接连接就可以使用,这样也减小了微控流芯片和流体导管的浪费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具体为可逆微流控芯片夹具。
背景技术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由于其体积小、试剂消耗量低和高度集成化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微流控芯片。对于微流控芯片的使用,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宏观流体和微流流体的接口技术,即如何将宏观流体注入到微观的芯片管路中去,绝大部分微流体芯片使用者仍然采用直接将硬质芯片和流体导管进行胶黏的连接方法。此类连接方法属于不可逆连接,芯片和流体导管无法实现拆解和后续使用,经济成本较高。
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 209406356 U公开了一种可逆微流控芯片夹具,包括安装在微流控芯片上的两个L型支撑架,两个所述L型支撑架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两个所述L型支撑架相对的一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夹板,通过设置有第二夹板、第三夹板、拉杆和第二弹簧,在需要将流体导管与微控流芯片相连接时,拉动拉手,拉手拉动第三夹板,第三夹板通过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内滑动,第三夹板拉动拉杆,拉杆通过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内滑动,并拉动第二弹簧,将第二弹簧拉伸,将流体导管插入微控流芯片上的插孔内,能够方便对微控流芯片和流体导管进行连接,方便拆除。
但是在使用时,夹具的高度不利于调节,对于微流流心片的测量会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微控流心片在与导体流管接触时夹紧度不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逆微流控芯片夹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可逆微流控芯片夹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左侧端固定安装有控制按钮,所述底座的内部分别对固定安装有固定柱、第二限位板与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传动带,所述底座的内部分别活动安装有立柱、第二转动杆与转动轴,所述立柱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限位板,所述转动轴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第一斜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伸缩柱;
相邻两个伸缩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内活动安装有第三转动杆,所述第三转动杆的外侧活动安装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夹具本体,所述夹具本体的内部活动安装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夹板,相邻两个所述夹具本体的同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相邻两个所述固定板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微控流心片,所述支撑台的顶部固定安装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夹板,所述固定夹板的内部活动安装有螺栓,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栓活动安装有活动夹板,所述活动夹板与固定夹板之间活动安装有流体导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之间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轴的外侧活动连接有传动带,所述转动轴的外侧与电机的输出轴外侧均固定安装有与传动带相匹配的传动轮。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板位于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的顶部,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与第二转动杆相匹配的第一转动孔,与固定柱相匹配的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09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