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将农村污物和秸秆造肥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1547.4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39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凤兰;何流琴;周锡红;刘娣;张世宏;吴建;李庆权;冯艳忠;李柱刚;徐永清;袁强;冯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5F17/957 | 分类号: | C05F17/957;C05F17/964;C05F17/979;C05F17/986;C05F17/20;C05F17/50;C05F15/00;C02F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绘未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89 | 代理人: | 郭红燕;梁庆丰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农村 污物 秸秆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一种用于将农村污物和秸秆造肥的装置,其包括:化粪池,所述化粪池包括第一池、第二池以及第三池,第一排气管道连通到所述第一池内,第二排气管道连通到所述第三池内,所述第三池还连通有清排支管,所述清排支管构造成能将所述第三池内的液态物或固液混合物喷洒到位于所述装置外部的秸秆垛上。本发明的用于将农村污物和秸秆造肥的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过发酵的污水喷洒在秸秆垛上,可以使秸秆发酵成为易被农作物吸收的肥料,有效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同时沼液污水的使用率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农业废料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将农村污物和秸秆造肥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为止,我国每年因种植业产生的秸秆数量很大,然而秸秆无法被充分利用依然还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传统农业中秸秆的处理方式一般是还田或者直接焚烧,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极为迅速,但是秸秆中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却极为低下,且焚烧过后的秸秆除营养成分无法被充分利用外,还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目前我国的沼液污水每年的产量高达数亿吨,但是我国对沼液污水的处理方式多为处理后排放或者简单加工后用作农用肥料,因此我国沼液污水肥料的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将农村污物和秸秆造肥的装置,其包括:化粪池,所述化粪池包括第一池、第二池以及第三池,第一排气管道连通到所述第一池内,第二排气管道连通到所述第三池内,所述第三池还连通有清排支管,所述清排支管构造成能将所述第三池内的液态物或固液混合物喷洒到位于所述装置外部的秸秆垛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池的上侧部设置有用于将污物排入所述化粪池的污物入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池与所述第二池之间通过第一过污水管接通,使得所述第一池内的污水能通过所述第一过污水管流入到所述第二池,所述第一过污水管的出口端低于所述第二池的顶部,所述第一过污水管的进口端低于所述第一过污水管的出口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池与所述第三池之间通过第二过污水管接通,使得所述第二池内的污水能通过所述第二过污水管流入到所述第三池,所述第二过污水管的出口端低于所述第三池的顶部,所述第二过污水管的进口端低于所述第二过污水管出口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的顶端设置有第一通气孔,用于排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所述第一通气孔上方设置有风帽,所述第一通气孔下方设置有能够拆卸的第一除臭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管道伸入所述第一池内的部分设置有若干小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气管道的底部是30°斜开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气管道的顶端设置有第二通气孔,用于排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所述第二通气孔上方设置有风帽,用于防止异物进入所述第三池,所述第二通气孔下方设置有能够拆卸的第二除臭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气管道伸入所述第三池内的部位设置有若干小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气管道的底部是30°斜开口。
优选地,所述清排支管在向上延伸至地面上方后,向斜上方延伸并且指向所述秸秆垛方向,所述清排支管伸入所述第三池内的部位设置有潜水泵。
优选地,所述清排支管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潜水泵的开关及阀门。
一种用于将农村污物和秸秆造肥的装置的使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污物由所述污物入口进入所述第一池内,经过第一次沉淀和第一次发酵后,固态沉淀物沉降在所述第一池的底部,经过第一次发酵的液态物料通过所述第一过污水管进入所述第二池,气体通过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及其上部的所述第一通气孔排出所述第一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15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