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低冲击开发措施的城市社区雨水管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53074.1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95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牛志广;李玉琦;胡雪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4D13/04;E01C11/22;E03F5/04;E03F3/04;C02F3/32;A01G17/00;A01G20/00;A01G22/00;G06F30/20;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冲击 开发 措施 城市 社区 雨水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LID措施的城市社区雨水管理系统,包括上游措施,中游措施和下游措施;上游措施包括绿色屋顶措施和透水路面措施;中游措施包括植草沟措施;下游措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管网措施;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生物滞留设施,以及大部分设置在待管理社区道路下面的雨水管网措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LID措施的城市社区雨水管理系统的规划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管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低冲击开发(LID)措施的城市社区雨水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依照传统雨水排水设计方法建造。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水设计多采用快速排出雨水的方式,在短期内保证了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安全。但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逐年增加,传统设计方式下的重现期水平已不能满足现代城市的雨水排水需求。尤其是特大暴雨发生时,对短时间内汇集的大量雨水,缺乏有效的、及时的排水方式是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和内涝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我国许多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的城市内涝,出现“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现象。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另外,对于雨水这种污染轻,水量大的水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每年北京市平均产生20亿立方米的雨水,但雨水利用率不到10%,雨水资源的流失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还有,雨水对地面的快速冲刷和排放又会为区域水环境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问题。
因此,改变现有的我国传统的城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理念,以期达到防治城市内涝、利用雨水资源和控制面源污染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LID措施的城镇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UrbanDrainage System,简称SUDS)的研究,以社区为管理区域,提出基于LID措施的城市社区雨水管理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LID措施的城市社区雨水管理系统,包括上游措施,中游措施和下游措施;其中,上游措施包括绿色屋顶措施和透水路面措施;中游措施包括植草沟措施;下游措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管网措施;
其中,待管理社区的建筑物屋顶采用绿色屋顶措施,所述建筑物周边采用植草沟措施;主干道采用不透水路面措施;小区内部人行道、地面停车区域采用透水路面措施;所述待管理社区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生物滞留设施,用于收集路面溢流的雨水;以及大部分设置在待管理社区道路下面的雨水管网措施,用于收集来自上中游措施的雨水径流;
其中,所述管理系统具有两路汇水路径,第一汇水路径将所述绿色屋顶措施作为上游措施,所述植草沟措施作为中游措施,雨水径流经所述绿色屋顶渗透后通过落水管道流入所述植草沟措施,随后通过管道传输至所述雨水管网措施;
第二汇水路径将所述透水路面措施作为上游措施,雨水径流经所述透水路面措施后借助地势通过管道汇入生物滞留设施,不透水路面溢流的雨水径流也通过地势通过管道汇入生物滞留设施。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LID措施的城市社区雨水管理系统的规划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待管理社区的地块类型及面积;其中地块类型包括建筑物屋顶,砖石路面,不透水路面,绿化区域和其他路面;
步骤2:模拟降雨事件获取LID开发前各类地面降雨径流系数;
首先利用暴雨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中LID控制编辑模块,获取各LID措施的径流系数;
步骤3:将步骤2中获得的各LID措施的径流系数与相应LID措施的面积的乘积做运算,计算第一和第二汇水路径中各LID措施的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30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