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孔链电阻的监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57448.7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58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侠;薛智民;刘存生;曹磊;邢鸿雁;王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3/544 | 分类号: | H01L23/544;H01L23/4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场效应 晶体管 接触 电阻 监控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孔链电阻的监控结构,在N+孔链中增加部分区域,尤其是在孔接触区域增加P+注入,与原有孔链结构兼容,结构实现简单,监控结果对比显著,若出现新型结构孔链电阻偏小,而P+孔链电阻正常,可以轻松定位异常工序。本发明PN结孔链结构,在相同的工艺过程中,更能反映出工艺过程的波动,相对N+孔链、P+孔链结构,能更敏感的反映出工艺过程的变化,真实的反映产品批次间导通电阻的变化趋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晶体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孔链电阻的监控结构。
背景技术
为了反映芯片工艺过程稳定情况,在光刻版制作时,增加工艺监控图形,提前预知器件电参数变化方向或失效。在晶圆生产过程中增加工艺监控图形是必不可少的,而欧姆孔链结构是接触电阻和欧姆孔刻蚀工艺的直接反映,欧姆孔电阻大小直接反映接触孔电阻的变化。
通常情况,欧姆孔链结构主要包含N型孔链和P型孔链两种结构,分别监控N型孔和P型孔欧姆接触。但对于VDMOS产品,其结构特殊,以N型VDMOS为例,器件设置中,源极引出孔包含P+体引出接触电阻、P+体欧姆接触电阻、N+源接触电阻和N+源欧姆接触电阻。工艺中只监控N型孔链和P型孔链两种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器件结构中的N+源欧姆孔接触电阻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欧姆孔刻蚀后的接触电阻;其二是接触孔的硅为N+源欧姆接触电阻和P+体引出接触电阻中和后的欧姆孔接触浓度变化引起。
该现象在P型器件中反映的更为突出,在P型VDMOS产品研制初期,采用常规孔链监控结构,工艺过程监控数据与历史批次一致,但产品实际的导通电阻出现明显的离散和偏大,甚至超差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孔链电阻的监控结构,能真实的反映产品批次间导通电阻的变化趋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孔链电阻的监控结构,包括形成于P型外延层上的N阱,所述N阱的上端面覆盖有钝化层;
所述N阱中形成有n个N+体区,每个N+体区间隔设置,每个N+体区的深度相同,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每个N+体区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一个P+源区,每个P+源区的深度相同,每个P+源区不完全覆盖对应的N+体区;
每个N+体区的上方开设有两个贯穿所述钝化层的接触孔,且每个接触孔均与该N+体区对应的P+源区交叠;
每个N+体区上的两个接触孔通过N+体区导通,第1个N+体区上的一个接触孔通过金属作为引出端,第1个N+体区上的另一个接触孔与第2个N+体区上的一个接触孔通过金属导通,第2个N+体区上的另一个接触孔与第3个N+体区上的一个接触孔通过金属导通,以此类推,第n-1个N+体区上的另一个接触孔与第n个N+体区上的一个接触孔通过金属导通,第n个N+体区上的另一个接触孔通过金属作为引出端。
进一步地,每个N+体区中的掺杂杂质为磷,每个P+源区中的掺杂杂质为硼。
进一步地,每个N+体区的结深为1~1.5μm,每个P+源区的结深为0.1~0.5μm。
一种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孔链电阻的监控结构,包括形成于N型外延层上的P阱,所述P阱的上端面覆盖有钝化层;
所述P阱中形成有n个P+体区,每个P+体区间隔设置,每个P+体区的深度相同,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
每个P+体区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一个N+源区,每个N+源区的深度相同,每个N+源区不完全覆盖对应的P+体区;
每个P+体区的上方开设有两个贯穿所述钝化层的接触孔,且每个接触孔均与该P+体区对应的N+源区交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74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