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尺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仿真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58332.5 | 申请日: | 2021-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3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解丽静;高飞农;郭智昊;王泽诚;程飞;庞思勤;王西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16C10/00;G16C60/00;G01D21/02;G06F119/04;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邬晓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尺度 疲劳 裂纹 萌生 寿命 仿真 预测 方法 | ||
1.一种多尺度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仿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材料初始状态分析,针对具体工程材料,通过试验获得材料的初始状态;
步骤2、分子动力学仿真分析,基于步骤1得到的材料微观组织结构和化学组成,建立对应的分子动力学单晶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加载,获得单晶模型的三维刚度矩阵、剪切模量、泊松比、临界分切应力、裂纹萌生能,晶体滑移系信息;
步骤3、刚度矩阵二维变换,根据步骤2得到的单晶模型三维刚度矩阵,根据实际模型内的晶体取向,对三维刚度矩阵进行坐标变换,得到相应的二维刚度矩阵;
步骤3的具体实现方法为:
步骤3.1、生成随机取向:
根据步骤1中获得的材料晶体织构信息,采用相应的随机函数获得随机晶粒的欧拉角α,β,γ;
步骤3.2、坐标变换矩阵:
根据步骤3.1中得到的欧拉角α,β,γ,得到相应晶粒的坐标变换矩阵TR;
步骤3.3、刚度矩阵变换:
根据步骤3.2中得到的坐标变换矩阵,对步骤2中得到的单晶材料三维刚度矩阵进行坐标变换,获得任意取向晶粒的二维刚度矩阵;
步骤4、确定取向因子SF,根据步骤2中得到的晶体滑移系,根据材料的实际受力情况,确定材料的取向因子;
步骤4的具体实现方法为:
步骤4.1、确定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根据步骤2中得到的晶体滑移系,得到晶体的滑移面{HKL}和滑移方向UVW;
步骤4.2、滑移系坐标变换:
根据步骤3中得到的坐标变换矩阵,对步骤4.1中得到的滑移面{HKL}做坐标变换得到宏观坐标系下的滑移面{H1K1L1},同样对UVW做坐标变换得到宏观滑移方向U1V1W1;
{H1K1L1}T=TR{HKL}T (1)
U1V1W1T=TRUVWT (2)
步骤4.3、确定宏观取向因子SF:
取向因子其中,为外加载荷方向与宏观滑移面法向的夹角,θ为外加载荷与宏观滑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当外加载荷方向为abc,由步骤4.2得每个晶粒对应的宏观滑移面法向为{H1K1L1},宏观滑移方向为U1V1W1,采用向量表达得到相应晶粒的取向因子:
步骤5、确定裂纹方向,根据步骤4.2中得到的宏观滑移面法向{H1K1L1},当宏观有限元模型平面法向为{MNP}时,二平面的交线即为裂纹位置和方向,通过两个面法向叉乘得到裂纹方向向量{ABC}为:
{ABC}={H1K1L1}×{MNP} (4)
步骤6、有限元多晶模型仿真分析,根据步骤1中获得的晶粒尺寸,采用Voronoi多边形方法,生成相应晶粒大小的多晶模型,同时根据步骤3中获得的刚度矩阵,仿真得到在给定载荷条件下的应力分布;
步骤6的具体实现方法为:
步骤6.1、建立试样等比例模型:
根据试样的实际受力情况,建立等比例的有限元模型,仿真并得到材料在单次疲劳加载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步骤6.2、建立多晶模型:
针对试样裂纹萌生危险区域,根据步骤1中获得的晶粒尺寸和晶体织构信息,采用Voronoi方法,建立相应的多晶有限元几何模型,同时,根据步骤3中获得的晶粒刚度矩阵,建立相应的各向异性本构物理模型;
进一步的,采用子模型的方法,根据步骤6.1中得到的变形情况,建立相应的边界约束条件;
步骤6.3、仿真分析:
提交步骤6.2中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并得到各晶粒的应变和应力场,同时,提取并输出节点的坐标、应力以及多晶模型几何信息;
步骤7、确定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根据步骤2中分子动力学仿真得到的晶粒剪切模量,裂纹萌生能,临界分切应力信息,根据Tanaka-Mura模型,得到疲劳裂纹萌生寿命;
步骤7的具体实现方法为:
步骤7.1、确定分切应力
根据步骤6中输出的节点应力信息,提取节点各个方向的受力情况,得到各节点所受合力F,同时,根据步骤4.3中得到的宏观取向因子,得到节点的分切应力:
步骤7.2、确定裂纹长度ds:
根据步骤6中输出的多晶模型几何信息和节点坐标信息,根据节点坐标得到节点所在的晶粒编号和相应晶粒的几何信息,结合步骤4中得到的裂纹方向,得到裂纹和相应晶粒的两个交点P1=(x1,y1)和P2=(x2,y2),由此得到模型内各节点对应的裂纹长度:
步骤7.3、确定疲劳裂纹萌生寿命Ns:
根据Tanaka-Mura模型,代入步骤2中得到的剪切模量μ,裂纹萌生能Wc,临界分切应力CRSS,泊松比v以及步骤7.1和步骤7.2中得到的各节点对应的分切应力和裂纹长度ds,得到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5833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