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60368.7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6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邱奔;李洁;郭亮;王月;王少鹏;谢丽娜;吴美希;刘鹏云;许可欣;常金凤;宫伟文;柯芊;李宁东;盛凯;卢帅;郑常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43/08 | 分类号: | H04L43/08;H04L43/0829;H04L43/0852;H04L43/0894;H04L43/12;H04L41/08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杜志敏;宋志强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人工智能 应用 无损 网络 性能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服务器作为管理节点将待训练数据包分发给多个作为计算节点的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作为计算节点与其他计算节点使用相同的训练模型对接收到的待训练数据包进行AI训练;在训练结束后将训练结果反馈给所述管理节点;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训练结果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否,根据所述训练结果更新所述计算节点上的训练模型的参数,并将待测数据包重新分发给所述多个计算节点继续进行训练,直到反馈的训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计算网络训练性能值和加速比,并获取无损网络进行AI训练时的丢包率、时延和平均带宽。该方法能够对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进行全面、准确的性能测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对分布式数据处理的场景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数据中心东西向流量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网络建设要求也从追求高带宽、无阻塞向低时延、无丢包方向演变。
无损网络是一种新型、低时延的网络,无损网络在拥塞控制、流量控制、分组转发及路由选择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和丢包率,提升数据传输速率,这为新兴网络应用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传输环境支持。
无损网络性能测试是判断并检验无损网络传输性能的前提,无损网络性能测试将为企业网络环境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当前无损网络性能测试主要是对无损网络在高性能数据库、大数据处理平台、HPC业务及虚拟化场景等主流业务下的网络性能测试。
AI分布式深度学习任务具有计算密集和通信密集的特点,这对无损网络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通信问题都可能会对AI任务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AI业务背景下的无损网络性能测试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和装置,能够对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进行全面、准确的性能测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性能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部署网络拓扑构建无损网络人工智能AI业务测试平台,其中,所述网络拓扑包括:服务器和交换机;所述服务器之间,以及计算节点之间通过交换机通信;
所述服务器作为管理节点将待训练数据包分发给多个作为计算节点的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作为计算节点与其他计算节点使用相同的训练模型对接收到的待训练数据包进行AI训练;在训练结束后将训练结果反馈给所述管理节点;
所述服务器作为管理节点确定所述训练结果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否,根据所述训练结果更新所述计算节点上的训练模型的参数,并将待测数据包重新分发给所述多个计算节点继续进行训练,直到反馈的训练结果满足预设条件;计算网络训练性能值和加速比,并获取无损网络进行AI训练时的丢包率、时延和平均带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无损网络性能测试装置,通过部署网络拓扑构建无损网络AI业务测试平台,其中,所述网络拓扑包括:服务器和交换机;所述服务器之间,以及计算节点之间通过交换机通信;所述装置包括:发送单元、接收单元、训练单元、确定单元、计算单元和获取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所在装置作为管理节点时,将待训练数据包分发给多个作为计算节点的服务器;所在装置作为计算节点时,将所述训练单元的训练结果反馈给作为管理节点的服务器;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所在装置作为计算节点时,接收所述作为管理节点的服务器分发的待训练数据包;所在装置作为管理节点时,接收计算节点反馈的训练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036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面垃圾自动收集的方法
- 下一篇:防火内平窗的耐火五金铰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