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两轴多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60831.8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58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陈赵伟;王程;许善珍;林小虎;朱建辉;戴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阴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H3/20 | 分类号: | F16H3/20;F16H57/023;F16H57/028;F16H6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汤金燕 |
地址: | 223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轴多挡电控 机械式 自动变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轴多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通过合理的设置重新安排了挡位顺序,配合同步器实现了不同挡位退挡动作和升挡动作同时进行,减少了换挡中断时间,重新安排挡位顺序后对装配关系产生了破坏,本发明通过对输入输出轴进行分段处理,弥补了被破坏的装配关系,增加了变速系统的可靠性,提升了换挡品质。在缩小离合器箱体的同时考虑到了箱体的强度问题,节省了车辆动力舱的空间和整车重量从侧面降低了耗油量。其中六挡位使车辆的路况适应性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两轴多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
背景技术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相关报告显示,在全球主要市场上自动挡汽车的销售量已经突破60%,近些年来自动挡汽车也开始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使用自动变速器的汽车虽然牺牲了一点驾驶操控体验,但是使汽车的驾驶门槛进一步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驾驶员连续驾驶的疲劳强度。同时在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输出方面自动挡汽车相较于手动挡也有明显的提升,因此成为市场的主导在目前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
汽车变速器在大半个世纪中不断完善自身结构,由此脱胎而成的自动变速器虽然也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在换挡响应,换挡冲击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AMT变速器是目前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主要研究方向,在输出动力,操作学习成本,控制响应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效功的占比还比较低,对于看重性价比的车主来说还缺少比较优势。近些年来采用驱动电机为动力单元的变速器系统不但结构简单、紧凑而且控制简单。其本身的换挡冲击、控制技术的完善也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传统的AMT换挡时间却存在过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实现缩短AMT换挡时间的目标,本发明提出一种两轴多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通过对该变速系统的控制进一步减少AMT的换挡时间,并同过对轴进行改进避免装配关系遭到破坏。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两轴多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包括输入Ⅰ轴、输入Ⅱ轴,输出Ⅰ轴、输出Ⅱ轴、倒挡轴、减速器、一挡主动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六挡主动齿轮、六挡从动齿轮、倒挡输入主动齿轮、倒挡输入从动齿轮、倒挡输出主动齿轮、倒挡输出从动齿轮、主减速主动齿轮、主减速从动齿轮、第一内花键、第二内花键、第一外花键、第二外花键、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倒挡同步器、一三挡同步器、二五挡同步器、四六挡同步器、左箱体、右箱体、和支撑体;
在齿轮啮合的过程中一挡主动齿轮与一挡从动齿轮啮合,二挡主动齿轮和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三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啮合,四挡主动齿轮和四挡从动齿轮啮合,五挡主动齿轮和五挡从动齿轮啮合,六挡主动齿轮和六挡从动齿轮啮合,倒挡输入主动齿轮和倒挡输入从动齿轮啮合,倒挡输出主动齿轮和倒挡输出从动齿轮啮合,主减速主动齿轮和主减速从动齿轮啮合;支撑体使用连接件连接对箱体进行强度加固,在左箱体上加工输入Ⅰ轴、输出Ⅰ轴的轴承支撑孔,支撑体上加工轴承支撑孔,右箱体加工输入Ⅱ轴、倒挡轴、输出轴Ⅱ轴和减速器轴承的支撑孔;输入Ⅰ轴和输入Ⅱ轴通过花键连接组成变速系统输入轴,输出Ⅰ轴和输出Ⅱ轴通过花键连接组成变速系统输出轴;连接处位于支撑体加工的轴承孔中,并且在其中安装轴承以保证轴的同心度以及减少轴在转动时产生的震动;输入Ⅰ轴右端加工有第一内花键,在轴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有五挡主动齿轮和二挡主动齿轮;输入Ⅱ轴左端加工有第一外花键,在轴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六挡主动齿轮、四六挡同步器、四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一挡主动齿轮、倒挡输入主动齿轮;输出Ⅰ轴右端加工有第二内花键,在轴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五挡从动齿轮、二五挡同步器和二挡从动齿轮;输出Ⅱ轴左端加工有第二外花键,在轴上从左至右依次安装六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一三挡同步器、一挡从动齿轮、倒挡输出从动齿轮和主减速主动齿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阴工学院,未经淮阴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08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开启式智能降噪隔音窗
- 下一篇:血液接触类功能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