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控振动恒温冷疗康复穿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1101.X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2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陆毅琛;王成;李建设;王乔君;顾耀东;应姗姗;李蜀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成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7/00 | 分类号: | A61F7/00;A61F7/10;A61H23/02 |
代理公司: | 宁波瑞元智产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51 | 代理人: | 俞越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动 恒温 康复 穿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控振动恒温冷疗康复穿戴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控制箱,控制箱内设有冷却组件,控制箱外部设有冷却囊,冷却组件与冷却囊通过软管回流连接,冷却囊内设有冰点范围在‑14度到‑5度之间的冷却液,冷却囊内设有探温元件和加热元件,控制箱内设有控制冷却囊稳定温度的智能温控主机,冷却组件、探温元件和加热元件三者均电连接在智能温控主机;冷却囊的外壁安装有振动组件,通过对冷却囊内的冷却液进行恒温控制,使得冷却囊对待恢复部位进行持久的恒温冷疗,可以大幅度提升冷疗的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医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智控振动恒温冷疗康复穿戴装置。
背景技术
不同强度的运动对肌肉、骨骼、神经、心血管和代谢等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运动引起的肌肉组织的微撕裂通常被描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导致延迟性肌肉酸痛,故充分恢复是运动和比赛中维持身体最佳竞技状态所必须的。现有的恢复手段中,人们主导提倡冷疗的方式,以改善体育锻炼后的恢复,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而冷疗操作中发现,冷疗处方剂量和频次对对于不同部位的不同肌肉量或者骨骼等进行冷疗时,应采用特定的冷却温度(剂量)和治疗频次处方,其治疗效果最为优异,治疗的冷却温度范围可以在0度以上,也可以在0度以下。由于人体御寒自适应性的影响,浅表皮肤肌肉组织比较容易被降温,但深层肌肉会受人体血流增加等御寒应激性反应而很难被降温,特别是冷却速率低时,国外有研究(DeGroot, et al.,2013)指出介质与人体温差越大,冷却速率越大,深层肌肉组织降温治疗效果越明显,因此在冻伤发生前零下的低温精确控制冷疗更为有效。而现有的冷疗技术中局部冷敷,直接采用0度或0度以上的冰水或冰袋直接给到患者冷敷,制冷介质不恒温、制冷量不可控导致其冷疗的治疗效果并未能完全体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控振动恒温冷疗康复穿戴装置,通过对冷却囊内的冷却液进行指定温度的恒温控制,使得冷却囊对待恢复部位进行持久的恒温冷疗,可以大幅度提升冷疗的治疗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智控振动恒温冷疗康复穿戴装置,包括控制箱,控制箱内设有冷却组件,控制箱外部设有冷却囊,冷却组件与冷却囊通过软管回流连接,冷却囊内设有冰点范围在-14度到-5度之间的冷却液,冷却囊内设有探温元件和加热元件,控制箱内设有控制冷却囊稳定温度的智能温控主机,冷却组件、探温元件和加热元件三者均电连接在智能温控主机;冷却囊的外壁安装有振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液可以采用17%氯化钠水溶液,氯化钠水溶液温度为冰点-13℃,在冷疗阶段,液体冷却的最低温度一般控制在零下5度。
加热元件为电热丝,探温元件为铂电阻探温头,冷却组件可以是压缩机冷却结构;探温元件探测冷却囊各个位置实时温度,智能温控主机程序计算平均温度并控制;冷却囊比需求温度低时,控制电热丝通电加热冷却囊;它比需求温度高时,主机启动压缩机降低制冷液并循环使冷却囊温度降低。
当装置使用时,使用者可以在智能温控主机上设定冷却温度和治疗用的冷却时间。振动组件的作用是:通过振动的方法使得冷却囊对治疗处肌肉和皮肤起到按摩作用,更近一层的作用在于,振动可以带动冷却囊移动,使得冷却囊的表面和人体的肌肤接触更加全面,提高了冷疗效果。
本设计的方案可以用于运动员激烈运动后的恢复治疗,也可以在医院急救中对治疗部位进行快速冷冻治疗。
更加有益的效果在于,此外,不可控的持续低温更容易导致冻伤,而本设计中,可以控制冷疗的温度,还可以根据需求,冷却囊的温度加热,实现冷热交替疗法;冷冻疗法已被证明可以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包括降低肿胀(yanagisawa 等人,2004年) ,组织温度(enwemeka 等人,2002年) ,心率(hr)和心输出量(sramek 等人,2000年) ,增强肌酸激酶清除(eston 和 peters,1999年) ,以及改变疼痛和不适的感知(bailey 等人,2007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成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大学,未经苏州成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11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