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循环式伴生型模具冷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2973.8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3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丁子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子晨 |
主分类号: | B22D27/04 | 分类号: | B22D2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600 安徽省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伴生 模具 冷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内循环式伴生型模具冷却装置,涉及模具冷却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包括模具本体,模具本体的外侧安装有隔热罩,模具本体的外壁与隔热罩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隔热罩侧壁的内部开设有用于与模具本体之间换热的冷却腔,隔热罩侧壁的内部靠近冷却腔处还设置有循环腔,冷却腔靠近空腔内部的侧壁开设有多个通道,通管延伸至冷却腔内部的一端安装有电磁阀,测量管的内部安装有测压机构,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阀的输入端以及循环腔内部电器元件的输入端连接,循环腔包括气腔以及固定于气腔内壁的循环泵。通过以上各装置的配合使用,能够实现模具的快速冷却,进而实现模具的利用率,可以提升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冷却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循环式伴生型模具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模具在施行倒模时,温度较高的熔融金属会在短时间内将模具加热至一个较高的温度,模具在长时间保持状态时,容易致使其内部结构出现机械老化,并且温度较高的模具于某一处静置时容易出现烫伤工作人员的情况,现有的模具冷却方式多为自然冷却,冷却效率较低,并且在考虑机械老化的情况下,现有模具的冷却效率在不影响机械老化速率的情况已经降低模具的使用率,并且模具的高频多次的重复使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能够高于模具被动降温所带来的成本的,即提升模具的降温效率能够增加经济收益,所以特提出一种可以由内部循环对模具施行冷却,并且能够在模具生产制造过程中即可实现与模具匹配的冷却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循环式伴生型模具冷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循环式伴生型模具冷却装置,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外侧安装有隔热罩,所述模具本体的外壁与隔热罩的内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隔热罩侧壁的内部开设有用于与模具本体之间换热的冷却腔,所述隔热罩侧壁的内部靠近冷却腔处还设置有循环腔,所述隔热罩底端的侧面与模具本体的侧面一体设置。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腔靠近空腔内部的侧壁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的内部插接有通管,所述通管外壁套接有密封管,所述通管的一端与空腔顶侧的内壁齐平,所述通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冷却腔的内部,所述通管延伸至冷却腔内部的一端安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外壁与通管的内壁贴合固定,且冷却腔的内部灌注有用于冷却模具本体的水,当电磁阀保持闭合状态时,通管相对于冷却腔保持密封状态,能够有效避免冷却腔内部的水向空腔内部的泄漏。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道设置有多个,且多个通道在冷却腔的内壁等距分布,所述通管延伸至冷却腔内部一端的外壁延其直径方向开设有通孔,且通孔设置于电磁阀和冷却腔的内壁之间,所述冷却腔的中心处安装有测量管,所述测量管的内部安装有测压机构,所述测压机构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循环腔内部电器元件以及电磁阀的输入端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测压机构包括固定于测量管内壁的固定筒,所述固定筒的内部插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伸出固定筒的一端固定有圆台型结构的密封垫,所述活动杆的外壁一体设置有触点,所述固定筒的内壁设置有与触点相匹配的触条,所述触点和触条通过导线连接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阀的输入端以及循环腔内部电器元件的输入端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杆底端的外壁一体设置有限位圈,所述固定筒的内壁开设有与限位圈相匹配的限位腔,所述活动杆的外壁套接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限位腔顶端的内壁以及限位圈顶侧贴合,所述固定筒顶端处的内壁与密封垫匹配。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循环腔包括气腔以及固定于气腔内壁的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单片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循环泵的出水端和进水端分别固定有水管,与循环泵进水端连接的水管远离循环泵的一端延伸至冷却腔内部水的液面以下,与循环泵出水端连接的水管远离循环泵的一端延伸至循环腔的内部,且循环腔的边缘处与冷却腔相通,两个所述水管均延冷却腔边缘处的切线方向安置,借此能够增加循环泵对冷却腔内部水的扰动范围,进而能够使冷却腔内部水冷却的更加地高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子晨,未经丁子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29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化墙板自动生产线
- 下一篇:碳纤维复合材料用交织织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