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柱塞孔内衬材料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7913.5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5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赵更锐;王宏刚;陈生圣;任俊芳;高贵;刘文广;张国伟;徐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9/02 | 分类号: | C22C9/02;C22C9/00;C23G1/08;C23G1/19;C21D1/26;C21D9/00;B22D19/16;F04B17/03;F04B53/14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曹向东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双金属 液压泵 马达 柱塞 内衬 材料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柱塞孔内衬材料,该材料是指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经机械混合均匀制成的铜合金材料:5%~15%的锡,1%~7%的铋,0.1%~5%的银,0.1%~3%的铟,0.1%~4%的硬质颗粒,0.1%~2%的润滑剂,其余为铜。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内衬材料的应用。本发明具有高承载能力、高耐磨、高结合强度、自润滑与低成本的特点,适宜在高温、高压和高速的泵马达缸体内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耐磨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柱塞孔内衬材料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液压泵马达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煤矿机械、冶金机械、石油化工机械、港口机械、船舶、重型车辆等大功率需求领域。柱塞与柱塞孔作为泵马达的主要运动摩擦副时刻处于严苛的运行环境中,承受高温、高压、高速等极端工况。因此,覆盖耐磨自润滑柱塞孔内衬材料的双金属液压泵马达成为目前最有效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重型车辆以及船舶上使用的双金属液压泵马达主要依赖进口,其柱塞孔自润滑内衬材料的配方和制造加工工艺也主要被外国企业掌握(如美国派克、伊顿、福特、通用汽车等公司)。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稳定动力输出主要依靠柱塞与柱塞孔摩擦副的低摩擦良好运行,柱塞在柱塞孔中往往以一定挺角高速往复运动而产生动力输出,因此,柱塞孔内壁在高油温环境中长时间承受柱塞的高频、高接触应力的挤压与刮擦,随着表面破损与润滑油膜的破裂,极易发生对柱塞的咬合抱死,造成动力输出突然停滞,严重影响车辆的安全稳定工作。不同于缸体本身材质的柱塞孔内衬材料在柱塞往复运动过程中起到抗承载、耐磨损、自润滑的特性,从而防止咬合现象发生,并延长泵马达整体工作寿命。
然而,目前以铜合金作为耐磨自润滑材料的配方中多含有铅(专利CN101704104B、CN104018024B)。虽然,铅具有良好的润滑特性,但因其对人体有害,并对环境造成污染,且随着近年来环保政策逐渐收紧,研制性能优异且环境友好的马达柱塞孔内衬铜合金材料越发急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柱塞孔内衬材料。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承载能力、高耐磨、高结合强度、自润滑与低成本的用于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柱塞孔内衬材料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柱塞孔内衬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是指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经机械混合均匀制成的铜合金材料:5%~15%的锡,1%~7%的铋,0.1%~5%的银,0.1%~3%的铟,0.1%~4%的硬质颗粒,0.1%~2%的润滑剂,其余为铜。
机械混合采用V型混料机、双锥型混料机、二维混料机或三维混料机,混料时间3~12小时。
所述铜或所述锡是指铜或锡的雾化粉或预合金粉。
所述铋是指150目~300目的球形铋粉。
所述银是指纳米级片状银粉或球状银粉。
所述铟是指200目类球形雾化铟粉。
所述硬质颗粒是指平均粒径在1.5~70μm之间的磷化铁、硼化铁、硼化镍、氮化铝粉末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润滑剂是指石墨、氮化硼、二硫化钼及二硫化钨中的一种或几种。
如上所述的一种用于双金属液压泵马达的柱塞孔内衬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首先对带有柱塞孔的泵马达钢基体进行前处理,然后将该泵马达钢基体于1000℃退火20h,再于1150℃预热;其次将柱塞孔内衬材料熔炼至熔融态,并浇注入缸体柱塞孔内,待凝固后冷却至室温;最后,经机械加工即得含有铜合金内衬材料的双金属缸体。
所述前处理是指对带有柱塞孔的泵马达钢基体先用质量浓度为13%的NaOH水溶液清洗油污,再用质量浓度为8%的HCl水溶液除锈,最后采用蒸馏水清洗至中性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79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