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携带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68856.2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8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冯青;李啸南;佘跃惠;张凡;黄子俊;李凡;曾鸣;杨慰兴;魏志鹏;樊爱彬;姜杰;高杰;田苗;蔡依娜;王绪性;苏三宝;董浩;冯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58 | 分类号: | C09K8/58;C09K8/5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刘凯强;张奎燕 |
地址: | 300459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携带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纳米硅材料的携带液,所述纳米硅材料携带液按照重量百分比计包括:0.1%至1%的生物表面活性剂,0.1%至2%的生物酶,0.5%至2%的助溶剂,0.01%至0.1%微生物多糖,余量为水。疏水纳米聚硅材料在该携带液中能良好分散,并且保持非常好的稳定性。该携带液绿色环保,能完全被生物降解,疏水纳米材料分散在其中能长期稳定,进入油田地层高温和多价离子环境下,破乳后牢固吸附在岩石表面,改变其润湿性,降低注水压力,提高注水量。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一种油田工作液,尤其涉及但不限于一种携带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近井地带岩石孔隙表面水化膨胀,堵塞喉道,使注水压力升高,甚至发展到注不进水的地步。多数油田采用提高注水压力来增加注水量,但注水压力不能超过设备和油藏的承受能力,因此仅靠提高注水压力来增加注水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常规采用的减阻增注方法是对注水井实施酸化作业,目的是解除近井地带的污染和岩石孔隙表面的膨化层,起到降压增注的效果,但这种方法有效期短,大多不超过三个月,作业频繁,在中低渗透油藏使用效果较差,成本高,环境污染。采用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也存在有效期短等问题。
聚硅纳米增注技术的降压增注效应以物理作用为主,与其他油田增注工艺相比,聚硅纳米材料的处理工艺相对简单,对地面和地层环境无任何污染。该技术适合于中、低渗透油藏注水井降压增注。注聚硅材料吸附在油层岩石表面,使岩石表面由水湿变为油湿,从而改善流体与岩石表面的动力学作用,降低渗流阻力,具有效果显著、施工简单、无污染等优点。但该工艺过程需柴油携带,用量大,成本高,且柴油在运输、储存、使用过程中存在种种安全问题,给该技术的推广带来了较大困难。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选用复配的化学表面活性剂,将超疏水的纳米聚硅材料均匀分散在水中,制备了聚硅纳米粉体的水基微乳液体系。该体系分散性和稳定性较好,能取代柴油作携带介质将纳米聚硅材料带入井下。但是,采用化学表面活性剂如SDS,TX-10,CTAB等制成疏水聚硅纳米水基携带液体系,需要超声分散,或者高速搅拌,如5000-8000转/分,还要用80℃以上热水,这在油田现场配制很不方便。如果在工厂或者配液站,预先配成水基纳米分散液,又不能使其长期稳定。此外,化学表面活性剂存在难于被微生物降解和安全环保等问题。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油田注水井增注用的、安全环保的生物基疏水聚硅纳米材料携带液,取代柴油或者化学表面活性剂体系,将疏水聚硅纳米粉体材料携带注入到注水井井下,降低施工成本,消除安全隐患,绿色环保,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特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纳米硅材料的携带液,所述纳米硅材料携带液按照重量百分比计包括:0.1%至1%的生物表面活性剂,0.1%至2%的生物酶,0.5%至2%的助溶剂,0.01%至0.1%微生物多糖,余量为水。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表面活性剂选自鼠李糖脂、脂肽、甾醇、脂蛋白和槐糖脂中的任一种或更多种。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生物酶选自脂肪酶、蛋白酶、酯酶、异构酶和淀粉酶中的任一种或更多种;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脂肪酶、蛋白酶、酯酶、异构酶和淀粉酶的重量比为(0.01至0.1):(0.01至1):(0.05至0.5):(0至0.5):(0至0.5);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脂肪酶选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微生物产脂肪酶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微生物产脂肪酶中的任一种或两种;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蛋白酶选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微生物产蛋白酶和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微生物产蛋白酶中的任一种或两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88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