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卧式退扭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71275.4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2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杨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腾顺电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49/32 | 分类号: | B65H49/32;B65H49/30;B65H5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卧式 退扭机 | ||
本申请涉及放线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卧式退扭机,包括机体,机体设有单线退扭组件,单线退扭组件包括线架、船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驱动件、磁粉离合器、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三传动组件;线架和船架均呈卧式设置,第一转轴的内径大于第二转轴的直径,第二转轴贯穿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侧壁设有同步轮,第二转轴中空设置,船架设有导轮。本申请整体实现通过一个驱动件配合多个传动组件同时驱动船架和线架转动动作,起到减少驱动件的数量设置,降低成本的作用。船架和线架同时转动,实现退扭功能,减少单线放线时出现弯曲扭转变形的情况,克服后续绞合形成的线材存在内应力,防止后续停止绞合时线材出现回弹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放线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卧式退扭机。
背景技术
线材制造涉及到多个加工工序。其中需要将多根单线分别绞合形成线材成品。为了保证绞合的工序顺利进行,需要提前将线筒内的单线拉出。传统的方式是通过人手将线材从拉出,但由于人手之间存在速度误差,导致多根单线拉出的频率不一致,影响绞合的效果。
常用的方式是采用放线设备进行放线的操作,当通过现有的绞合设备进行绞合时,单线各处存在弯曲扭转变形。使得后续绞合后的线材存在内应力。当停止绞合时,线材容易出现回弹现象。
针对上述相关的技术,申请人认为常用的放线设备会让单线在绞合成线材后容易存在回弹现象,影响成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对进行放线操作的单线实现退扭功能,克服后续绞合形成的线材存在内应力,防止后续停止绞合时线材产生回弹现象,本申请提供一种卧式退扭机。
本申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卧式退扭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设有单线退扭组件,所述单线退扭组件包括线架、船架、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驱动件、磁粉离合器、第一传动组件、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线架和船架均呈卧式设置,所述线架被容设于船架内,所述第一转轴中空设置,所述第一转轴的内径大于第二转轴的直径,所述第二转轴贯穿第一转轴;所述船架的轴心与第一转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另一端通过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线架的轴心与第二转轴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转轴的外侧壁设有同步轮,所述同步轮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磁粉离合器的输入轴连接连接,所述磁粉离合器的输出轴通过第三传动组件与第二转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中空设置,所述船架设有用于输送单线的导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驱动件作为动力源,通过第一传动组件驱动第一转轴转动,进而实现船架转动动作;第一转轴的同步轮通过第二传动组件带动磁粉离合器的输入轴转动,磁粉离合器的输出轴对应差速转动,通过第三传动组件带动第二转轴转动,进而实现线架与船架同时转动动作。实现退扭功能,减少单线放线时出现弯曲扭转变形的情况,克服后续绞合形成的线材存在内应力,防止后续停止绞合时线材出现回弹的现象。
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电机,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带和第二传动轮,所述电机安装于机体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传动轮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轮通过第一传动带与第二传动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轮安装于第一转轴的外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起到缓冲冲击和震动的作用,让第一转轴转动动作平稳无噪音。
可选的,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三传动轮和第二传动带,所述同步轮通过第二传动带与第三传动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轮安装于所述磁粉离合器的输入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起到缓冲冲击和震动的作用,让磁粉离合器转动动作平稳无噪音。
可选的,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第四传动轮、第三传动带和第五传动轮,所述第四传动轮安装于所述磁粉离合器的输出轴,所述第四传动轮通过第三传动带与第五传动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五传动轮安装于第二转轴的外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起到缓冲冲击和震动的作用,让第二转轴转动动作平稳无噪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腾顺电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腾顺电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12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