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含液油泥分布式进料热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73077.1 | 申请日: | 2021-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06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陆强;陈水渺;马善为;孙宝林;赵延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博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0 | 分类号: | C02F11/10;C10B53/00;C02F10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惠智天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81 | 代理人: | 王芳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含液 油泥 分布式 进料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含液油泥分布式进料热解装置,包括油泥存储槽、格栅、油泵、分布式进料装置和链板式热解装置;分布式进料装置包括油泥主管、分布式布料器、布料室、油泥分管、电磁阀、油泥排管和吹扫口。装置运行时,油泥经外界送入油泥存储槽中,通过格栅过滤掉大块杂质,过滤后的高含液油泥通过油泵输送至油泥主管并进入布料室,在分布式布料器的作用下均匀分流进入油泥分管,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状态,控制油泥进入链板式热解装置的分布形式。该高含液油泥分布式进料热解装置设计精巧,操作简单,可实现热解中高含液油泥均匀进料,有效提高热解效率,并可通过调整分布式进料器的分布结构实现较广的原料适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含液油泥分布式进料热解装置。
背景技术
油泥是在石油开采、运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多种形态的固液混合物,属于被列入《危险废弃物名录》(HW08)的有机废弃物。油泥成分组成复杂,通常含水率高、含油量大且包含大量的有害成分,将其随意排放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我国每年产生的油泥总量相当庞大,因此需要高效的油泥处理利用方法,以实现对油泥无害化处理的同时,有效地回收油泥中的可利用资源。当前已开发的油泥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焚烧法、萃取法、生物法、机械分离法和热解法等。其中,热解法是指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将含油污泥进行受热,使其有机组分发生热分解,然后冷凝热解挥发分,最终获得可冷凝的油水混合物、不可冷凝气和固体残渣,因其具有资源回收率大,处理简单、高效、彻底,二次污染少等诸多优点,逐步成为当今主流的油泥处理技术。
在热解法处理油泥的过程中,油泥进料是一个重要环节,进料能否保持稳定连续对热解具有重大的影响。目前常规的油泥热解装置中多采用较为成熟的螺旋进料机进行油泥输送和进料,然而对于一些高含液油泥,油泥在螺旋进料机中容易滑动而不易形成料柱,从而造成热解装置的气密性差,进而严重影响了热解效果;另一方面,若通过油泵进行油泥输送和进料,则由于油泥粘性大,进料过程中容易团聚,从而导致进料不均匀,进而导致热解波动大,使热解装置效率下降。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可实现高含液油泥连续、稳定、均匀进料的热解装置,以保证高含液油泥的热解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高含液油泥热解处理时进料不均导致热解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含液油泥分布式进料热解装置,所述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行稳定、维护便捷,可有效保证高含液油泥的均匀进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含液油泥分布式进料热解装置,包括油泥存储槽、油泵、分布式进料装置和链板式热解装置;其中:
所述油泥存储槽用于存储油泥;所述分布式进料装置包括油泥主管、若干分布式布料器、布料室、若干油泥分管以及油泥排管;所述油泵连接所述油泥存储槽和所述油泥主管以向所述分布式进料装置中输送油泥;所述布料室设置于所述油泥主管下方,所述分布式布料器为柱状,自上而下分层错位排列设置于所述布料室内;所述布料室下方为横向并联的凹槽结构的所述油泥分管,所述油泥分管下方出口分别连接所述油泥排管;所述链板式热解装置包括链板和进料口,所述链板位于所述进料口下方;所述油泥排管的出口与所述链板式热解装置的所述进料口相连以向所述链板式热解装置中输送油泥。
上文所述“若干”,是指数量大于等于2,即数量至少为2。
作为所述分布式进料装置的优选,其还包括吹扫口,所述吹扫口开在所述油泥主管侧壁。
作为所述分布式进料装置的优选,所述油泥分管上部采用锥形漏斗设计,锥角为60°~90°。
优选的,所述布料室为梯形台状,包括相互平行的梯形的盖板和底板,以及两块矩形的侧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博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博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30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