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80218.2 | 申请日: | 2021-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7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波;王广志;麦学耘;孙锐;谭宇昂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万创青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万创青绿(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万创绿色研究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陆军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所述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反应容器以及膜滤组件,所述反应容器内设有吸附分离腔、拦截腔、入水口、出水口以及排放口,且所述入水口、吸附分离腔、拦截腔和出水口依次连通,所述排放口与吸附分离腔相连通;所述膜滤组件包括具有90%以上的孔隙率的膜滤材料,所述膜滤材料装设于所述拦截腔内,且由所述入水口进入的待处理污水在所述吸附分离腔内经吸附分离材料或药剂处理后,由所述膜滤材料滤除所述吸附分离材料或药剂,并从所述出水口流出。本发明可有效富集吸附分离材料或药剂,提升吸附分离材料或药剂的吸附捕获能力,提高其污水处理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吸附分离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水处理技术。通常,吸附分离材料通过静电作用、亲疏水作用、离子交换作用、Π-Π作用等捕获水中污染物质,以实现分离去除,达到净水目的。常用的吸附分离材料包括碳粉、离子交换树脂、混凝剂、粉煤灰、分子筛、高岭土等。吸附分离材料尺寸越小,往往其总的表面积越大、有效官能团越多,其吸附分离效果越好。但是,尺寸过小,容易流失,需要降低进水流速,往往无法充分达到其吸附饱和容量。
为了提升吸附分离材料处理效率、达到其吸附饱和容量,延长其使用寿命,科研人员不断改善其材料结构和官能团特性。实际废水处理工程的应用结果表明,水量大,流速快,很难达到其吸附饱和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吸附速率和吸附量同步提高成了工业应用难点。
利用其他工艺提升吸附分离效果,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工艺组合如何实现1+12是个巨大挑战。通常,与吸附分离工艺组合的工艺包括活性污泥微生物工艺和过滤工艺。吸附分离材料作为辅助,可用来强化活性污泥微生物工艺,提高微生物降解效率;或者预处理易污染过滤材料的污染物,提升其使用寿命。然而,如何利用其他工艺提升吸附分离材料吸附速率和吸附量,降低其用量以减轻其废弃处置负担,实现组合工艺净水效率协同提升仍是一个现实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吸附分离方式处理污水时,无法兼顾吸附分离材料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反应容器以及膜滤组件,所述反应容器内设有吸附分离腔、拦截腔、入水口、出水口以及排放口,且所述入水口、吸附分离腔、拦截腔和出水口依次连通,所述排放口与吸附分离腔相连通;
所述膜滤组件包括具有90%以上的孔隙率的膜滤材料,所述膜滤材料装设于所述拦截腔内,且由所述入水口进入的待处理污水在所述吸附分离腔内经吸附分离材料处理后,由所述膜滤材料滤除所述吸附分离材料,并从所述出水口流出;
所述吸附分离材料的粒径小于300微米,且所述吸附分离材料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方式对待处理污水进行处理:静电吸附、亲疏水作用、离子交换。
优选地,所述膜滤材料在沿吸附分离腔至出水口方向的尺寸不小于5mm,且所述膜滤材料的压缩率不小于10%;
所述膜滤组件包括压缩装置,且所述压缩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吸附分离材料的粒径对所述膜滤材料进行压缩以使对所述吸附分离材料的拦截率不小于90%。
优选地,所述吸附分离腔内设有一级挡板,所述一级挡板设置在所述入水口的前方;
所述入水口位于所述反应容器的垂向的内壁上,所述一级挡板的上部与所述入水口所在的反应容器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一级挡板的下部与所述入水口所在的反应容器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并在所述入水口所在的反应容器的内壁与所述一级挡板之间形成全混区;由所述入水口流入的待处理污水在所述一级挡板的阻挡下改变流向,并在所述全混区与所述吸附分离材料充分混合。
优选地,在所述反应容器内,所述吸附分离腔与所述拦截腔通过水平隔板相隔,且所述拦截腔位于所述水平隔板的上方,所述吸附分离腔位于所述水平隔板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万创青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万创青绿(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万创绿色研究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万创青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万创青绿(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万创绿色研究发展有限公司;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02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