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82079.7 | 申请日: | 202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89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赵民;李杨;薛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1/84;F24F11/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18 陕西省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分区 能源 区域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实现方法,主要用于建筑群的区域供冷,当建筑群中的各建筑用能单元均设置了本发明的分区式能源站,能够满足建筑群的夏季区域供冷需求。建筑群中的某个或多个分区式能源站可以通过集中供冷管道向其余的某个或多个分区式能源站提供冷冻水,也能够通过集中供冷管道从其余的某个或多个分区式能源站获取冷冻水,进而以多个分区式能源站实现建筑群的区域供冷。建筑群采用集中控制方法,以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系统的总能耗最小为原则,综合调控各建筑用能单元的分区式能源站生产和输配冷冻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供给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的建筑空调系统,是针对一个建筑单体设置制冷站,制备空调冷冻水,再通过循环水管道系统,向该建筑单体的空调末端系统提供冷冻水;对于一个建筑群而言,即需要各建筑单体自身配置制冷站,从而满足各建筑单体的空调需求。而区域供冷,是针对一个较大面积范围的建筑群设置集中的中央能源站,制备空调冷冻水,再通过循环水管道系统,向各建筑单体空调末端系统提供冷冻水。其中,建筑群中包含了多个单体建筑,一个单体建筑可能是一个建筑用能单元,也可能由于功能不同,分成多个建筑用能单元,而当几个单体建筑的功能相同且相邻时,也可能为一个建筑用能单元,总之,一定区域的建筑群中包含了多个建筑用能单元。
由于各建筑用能单元的空调负荷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峰值,所以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一般小于各建筑用能单元的空调负荷总和。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1)关于常规空调系统的冷源设备选择,第6.1.5条:确定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朝向和不同用途房间空调峰值负荷同时出现的机率,以及各建筑空调工况的差异,对空调负荷乘以小于1的修正系数,该修正系数一般可取0.70~0.90;建筑规模大时宜取下限,规模小时宜取上限;(2)关于区域供冷,第6.3.4条:进行容量计算时,应根据各分区的功能与用冷特点,确定同时使用系数及不保证率。一般情况下,同时使用系数宜取0.5~0.8。
可知常规空调系统的冷源设备选型修正系数一般可取0.70~0.90,而区域供冷的冷源设备选型修正系数(同时使用系数)宜取0.5~0.8,总体而言,用于区域供冷的冷源装机容量会小于各建筑单体分散设置冷源时的总装机容量,从而减少了冷水机组及其配套设施的初投资,也能够保持冷水机组在较高负荷率下工作,保持较高能效。
对于建筑群供冷的方案选择,从理论上来说,上述的区域供冷模式相比于各建筑单体分散设置冷水机组,具有较为明显的投资和运行优势,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1)中央能源站向各建筑单体输送空调冷冻水,需要新建输配空调冷冻水的供回水管,增加了系统投资;(2)较大面积范围的建筑群往往不是同时建成并投入使用,一般要经过数年的发展才能具备相应的规模,但区域供冷模式初期就需要规划相应的建设规模和设备投资,导致在区域建设初期的运行经济性较差,不利于投资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实现方法,主要用于建筑群的区域供冷,当建筑群中的各建筑用能单元均设置了本发明的分区式能源站,能够利用建筑群的集中供冷管道实现各分区式能源站的冷冻水互相联通,进而实现建筑群的区域供冷,降低建筑群冷水机组及其配套设施的初投资,提高区域供冷模式下的能源站建设的灵活性,提高设备利用率及能效。并采用集中控制方法,区域供冷系统以最小能耗运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基于分区式能源站的区域供冷系统向建筑群进行区域供冷,该建筑群包括多个建筑用能单元,每个建筑用能单元设置一个分区式能源站,每个建筑用能单元采用一个或者多个空调末端系统,分区式能源站与所在的建筑用能单元的空调末端系统均相互连接,形成闭合的冷冻水循环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20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