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可溶性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84603.4 | 申请日: | 202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05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国;肖岩;王国庆;金春玉;范玉丽;杨博;郭扬;王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K5/20;C08J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张美月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形成 可溶性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可溶性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组合物至少包括乙烯丁烯共聚物和其它聚烯烃弹性体,其中,基于100重量份的组合物,乙烯丁烯共聚物的用量为60~95份,其它聚烯烃弹性体的用量为5~40份,其它聚烯烃弹性体为α‑烯烃与乙烯形成的共聚物,且其它聚烯烃弹性体与乙烯丁烯共聚物不同。以其为原料制得的可溶性包装膜表现出了优异的力学性能、室温以及低温下的储存稳定性,并且在将该薄膜浸入油溶液后均可以良好的溶解且不会有可见的薄膜碎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乙丙橡胶包装膜制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可溶性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按照化学构成,乙丙橡胶可以分为二元乙丙橡胶和三元乙丙橡胶,其中,二元乙丙橡胶由乙烯单元和丙烯单元共聚而成,三元乙丙橡胶由乙烯单元、丙烯单元和少量的共轭二烯单元共聚而成。由于乙丙橡胶具有低密度高填充性、耐老化性、耐腐蚀性、耐水蒸汽性、耐过热水性、粘结性以及优异的电性能和弹性,因此广泛的应用于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电气和电子工业等行业。
国内二元乙丙橡胶主要用于生产润滑油黏度指数改进剂,市场容量大概在2万吨左右。为了保证其具有优异的剪切安定性,用于黏度指数改进剂的乙丙橡胶相对分子质量一般较低,从而导致其在常温状态下也会发生“冷流”,因此需要使用包装膜将其与外包装袋隔离,或直接用包装膜进行包装。
乙丙橡胶包装膜按是否溶于基础油划分,可分为非溶性包装膜和可溶性包装膜。市场上的非溶性包装膜主要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低密度聚乙烯(LDPE)及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由于以往的乙丙橡胶包装膜以聚乙烯类薄膜为主,使用者在使用乙丙橡胶时,必须先通过手工或机械将聚乙烯包装膜剥离,否则会有析出物。但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性状粘软,较难剥离,所以增加了用户的操作难度,带来了不好的用户体验。而可溶性包装内膜能良好的溶于基础油中,不会析出,省去了剥离包装膜的过程,省时省力。因此,在用于乙丙橡胶的可溶性包装膜问世后,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现有技术中用于乙丙橡胶的包装膜是一种可溶性包装膜,主要成分为乙烯与α-烯烃共聚物,文献中记载了一种可溶性乙丙橡胶包装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所用原料是聚烯烃弹性体与传统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混合物,采用HAAKE流变仪进行吹膜,其开口剂油酸酰胺用量为原料质量总和的0.08%-0.1%,薄膜占乙丙橡胶质量的0.8%-1.0%。但是其制造工艺较为复杂,并且存在油溶性和耐低温性能略差的缺点。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可溶性膜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可溶性膜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的乙丙橡胶包装膜在基础油中溶解性差,且耐低温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该用于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至少包括乙烯丁烯共聚物和其它聚烯烃弹性体,其中,基于100重量份的用于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乙烯丁烯共聚物的用量为60~95份,其它聚烯烃弹性体的用量为5~40份,其它聚烯烃弹性体为α-烯烃与乙烯形成的共聚物,且其它聚烯烃弹性体与乙烯丁烯共聚物不同。
进一步地,其它聚烯烃弹性体为乙烯与α-烯烃的共聚物;优选地,α-烯烃选自丙烯、1-己烯和1-辛烯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用于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还包括开口剂,优选地,开口剂选自油酸酰胺、芥酸酰胺及羟基芥酸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地,基于100重量份的用于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开口剂的用量为0.1~1份。
进一步地,其它聚烯烃弹性体为乙烯丙烯共聚物,基于100重量份的用于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其它聚烯烃弹性体的用量为5~40份。
进一步地,α-烯烃为1-己烯,其它聚烯烃弹性体为乙烯与1-己烯形成的共聚物,基于100重量份的用于形成可溶性膜的组合物,其它聚烯烃弹性体的用量为10~35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46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液体抗氧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油基钻井液组合物及油基钻井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