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四脲稠化剂及其在润滑脂的应用与润滑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86390.9 | 申请日: | 202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90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波;徐状;赵改青;王卓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C10M115/10 | 分类号: | C10M115/10;C10M1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赵永伟;李魏英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四脲稠化剂 及其 润滑脂 应用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脲稠化剂及其在润滑脂的应用与润滑脂的制备方法,涉及轴承润滑材料技术领域。所述的四脲润滑脂包含的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数为:基础油72.5~89.5%,具有极压作用的稠化剂10~25%,防锈剂0.5~2.5%。所述的具有极压作用的稠化剂是以2,2‑二氨基二苯二硫醚、R‑NH2和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合成,其中R为碳原子数8‑18的烷基。利用该稠化剂制备的四脲润滑脂不需添加极压剂,且具有优良的极压性能,可显著减少目前四脲润滑脂技术中的添加剂种类和用量,防止添加极压剂对四脲润滑脂胶体安定性和储存安定性的破坏作用。本发明提供的四脲润滑脂可广泛应用于轴承润滑材料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四脲稠化剂及其在润滑脂的应用与润滑脂的制备方法,该四脲稠化剂具有极压性能。
背景技术
润滑脂是一种半流体状的润滑材料,是由基础油、稠化剂和功能添加剂组成。脲基润滑脂的稠化剂是含有脲基基团的有机化合物,根据化合物中脲基的数量分为二脲润滑脂、四脲润滑脂和六脲润滑脂等。脲基润滑脂由于其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热安定性能广泛应用于冶金、汽车等高温重载工况的苛刻润滑领域。二脲润滑脂由于制备技术相对成熟成为脲基润滑脂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但是二脲润滑脂在高温工况下服役过程中易于出现锥入度降低,硬化的现象,导致其润滑性下降,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四脲润滑脂由于优良的高温性能成为脲基润滑脂的研究热点。
极压性能是四脲润滑脂应用在重载工况的关键性能,然而目前常用的四脲稠化剂的主要作用仅是稠化基础油形成半流体状的润滑脂,无法提升四脲润滑脂的极压性能。改善四脲润滑脂极压性能的方法主要为添加大量的极压剂,专利CN105586135A通过添加二硫代二烷基化合物、二硫化钼和碳酸钙等极压剂改善了四脲润滑脂的极压性能;专利CN105586130B通过添加二硫代二烷基化合物、聚四氟乙烯和氟化石墨等极压剂提升了四脲润滑脂的极压性能。通过添加极压剂可以显著提高四脲润滑脂的极压性能,但是外加极压剂易于对四脲润滑脂的胶体安定性和储存安定性造成破坏,不利于四脲润滑脂原有性能的保持。
因此,开发一种具有极压作用的四脲稠化剂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四脲稠化剂及其在润滑脂的应用与润滑脂的制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四脲稠化剂不具有极压性能,其应用于润滑脂时需要额外添加极压剂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极压作用的稠化剂由2,2-二氨基二苯二硫醚、R-NH2和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为原料合成,所述R-NH2中R为碳原子数为8-18的烷基。
进一步地,a2,2-二氨基二苯二硫醚、R-NH2和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的摩尔比为1:2:2。
进一步地,所述的四脲稠化剂的化学式如下。
含有四脲稠化剂的润滑脂,包括以下组分及其质量分数为:基础油72.5~89.5%,具有极压作用的稠化剂10~25%,防锈剂0.5~2.5%。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油为矿物油、合成酯类基础油、聚α烯烃基础油、烷基萘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基础油40℃的运动粘度为20~500mm2/s。
进一步地,所述防锈剂为石油磺酸钡、二壬基萘磺酸钡、脂肪酸胺、苯并三氮唑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含有四脲稠化剂的润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5L反应釜中首先加入部分基础油,2,2-二氨基二苯二硫醚和R-NH2,加热搅拌;在溶解釜中加入剩余的基础油,然后加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加热搅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青岛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63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