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鲜黑木耳制备的高收率、高活性黑木耳干粉及其制剂与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87360.X | 申请日: | 202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416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5 |
发明(设计)人: | 张介驰;孔祥辉;姜威;潘钰;马银鹏;樊川;杨旭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L31/00 | 分类号: | A23L31/00;A23L33/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伟晨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3209 | 代理人: | 荣玲 |
地址: | 15001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黑木耳 制备 收率 活性 干粉 及其 制剂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鲜黑木耳制备的高收率、高活性黑木耳干粉及其制剂与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黑木耳干粉通过以下方法获得,即将鲜黑木耳加水加热后切丝,磨浆,喷雾干燥或冻干,得黑木耳干粉。利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得的黑木耳干粉在得率和改善土霉素所致消化道反应方面与现有技术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利用鲜黑木耳制备的高收率、高活性黑木耳干粉及其制剂与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生活和健康舒适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全世界生存着的菌物20~25万种,其中包括约12万种真菌。有一些毋须借助显微镜,用肉眼就能辨识其子实体的大型真菌称之为蕈菌。
蕈菌按其功能,可供食用的是食用蕈菌,其中黑木耳属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黑木耳目,黑木耳科,黑木耳属,别名为细黑木耳。它是一种重要的食药兼用菌,同时也是重要的传统食品和出口贸易食品,具有补血、润肺、活血、滋补、强壮和通便等功效,有“菌中之冠”“素中之荤”的美称。中国是世界上黑木耳栽培的起源地,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我国也是黑木耳的主产地,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且生产量还在逐年增加。
黑木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糖类脂类化合物、维生素、蛋白质、黑色素与膳食纤维等。其中糖类约占65%,是黑木耳主要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活性成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黑木耳有“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断谷治痔”等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黑木耳能维持白细胞水平的平衡,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抗辐射、抗突变、抗炎症,降血糖、抗糖尿病以及降低脂褐质含量的作用,具有降血脂、胆固醇、血液黏度与缓解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减少有害物质及各种自由基的产生,因而具有抗肿瘤作用,能促进蛋白质、核酸的生物生成,还具有延缓衰老和促进血清蛋白生物合成等多种功效,由于黑木耳细胞壁关键组分几丁质和β-葡聚糖,质地坚韧,不易被人体所消化,细胞壁内所含有的多糖类物质很难透过细胞壁,被人体所吸收。近年来,黑木耳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黑木耳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对黑木耳深加工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明确。目前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已经认识到黑木耳产业急需打造差异化产品市场和加大精深加工产业的推进力度,众多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寻求黑木耳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和创新产品。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鲜黑木耳制备的高收率、高活性黑木耳干粉及其制剂与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改变黑木耳精加工产品规模化生产难度大、收率低、周期长、难以产业化的现状,集成优化多项技术,大大提升黑木耳干粉生产效率,为黑木耳精加工产品工厂化开辟创新途径;为黑木耳活性成分、功能、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及黑木耳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鲜黑木耳制备的高收率、高活性黑木耳干粉及其制剂与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黑木耳干粉通过以下方法获得,即将将鲜黑木耳加水后70~100℃加热1~100分钟,然后切丝,磨浆,喷雾干燥或冻干,得黑木耳干粉。
具体地,黑木耳干粉通过以下方法获得,即将鲜黑木耳加水量至鲜黑木耳重量的1.5~2.5倍,75~85℃加热5~30分钟,然后切丝2~3mm宽,转速800r/mi n~3000r/mi n打浆,15~30MPa压力下进行均质,均质温度控制在55~65℃之间,然后料浆喷雾干燥或将料浆装盘于冻干机中,冷冻温度-35~-65℃,冻干36~72小时,或将料浆冻成冰块,用切冰机切成雪花状碎屑,装于冻干机中,冷冻温度-35~-65℃,冻干15~30小时,得黑木耳干粉。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黑木耳制剂方法,该制剂包括上述黑木耳干粉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73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重组菌株及制备天麻苷元的方法
- 下一篇:数字信号隔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