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隐蔽性断层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92388.2 | 申请日: | 2021-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1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胡慧婷;王海学;付晓飞;胡爽;于雯泉;伊瓦卡梅思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蔽 断层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断层生长机理及地震属性预测的隐蔽性断层的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进行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统计区域断层的生长发育特征,确定出主干断层;(b)根据步骤(a)中确定的主干断层断距与距离位置变化关系,制作“断距—距离”曲线;(c)寻找“断距—距离”曲线断距值减小点,初步预测隐蔽性断层发育位置;(d)针对叠后空间三维地震体,扫描提取断层属性特征图,根据图中异常响应判断断层路径;(e)将步骤(c)预测位置处同时满足步骤(d)中断层属性图识别断层路径响应时,解释为隐蔽性断层。本方法相比于现有识别方法而言,对隐蔽性断层的识别更为有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断层的识别方法,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基于断层生长机理以及地震属性优化算法对隐蔽性断层进行精准识别的方法。
背景技术:
断裂构造又称断裂,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它是一个发生在非常宽的尺度范围内的过程,这是沉积盆地变形的一个主要因素。大型断层通常可以通过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来识别,但是仍存在一些小型断层,其延伸长度短,断距小,级别低,称之为隐蔽性断层。隐蔽性断层是指处于地震反射数据分辨率范围以下的断层,即因其规模小或者地震资料品质差在地震响应上没有表现出经典的直线或三角形轮廓,多为连续相位或弱扭动反射特征,难以被识别。隐蔽性断层在孤立的一维井资料可以检测到,但是由于井资料具有独立性而非连续的,不能连续检测断层。隐蔽性断层数量众多,这类断层常形成一些隐蔽的断块圈闭,并控制一定油柱高度的中小型油藏,是影响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这些断层可能会增强流体流动,或者由于裂缝的胶结作用而产生分区沉积;也可以通过胶结作用减少流体流动。这表明,一些低于地震分辨率限制的隐蔽性断层对流体流动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在油气藏描述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随着油田勘探的不断深入,隐蔽性断层成为了重点勘探目标之一。
目前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即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一些对隐蔽性断层进行解释、预测的方法。①剖面人工解释法,根据地震剖面反射波同相轴分叉、合并、错断等变化识别出断层,是应用最早,最广泛的方法。要求解释人员均有很高的经验性,效率低,主观性强,不同的人员解释结果差异很大,且对低于地震分辨率的断层无法识别。②通过采用加入地层倾角、方向调节和滤波分析的相干体技术,并利用随机测线扫描落实断层的产状,能有效提高解释效率以及准确性,但存在识别难度高,无法自动识别,仅靠人工经验识别,操作难度大;③神经网络训练识别方法,能够极大提高断层识别的效率,但是断层组合难度大,需要解释人员后期仔细甄别,同时存在泛化性弱的问题,对于地震品质不高的资料,断层识别难度很高,且效果多不理想。
根据不同的技术手段,对隐蔽性断层的解释效果优劣各有不同,但是由于隐蔽性断层发育规模小,识别难度很大,在某些地区仍不能够对隐蔽性断层进行有效识别,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全面精准预测识别隐蔽性断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断层生长机理及地震属性预测的隐蔽性断层识别方法,为目前隐蔽性断块油藏探明开发提供依据,以实现老油区增储上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隐蔽性断层的识别方法,采用地质手段与地震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基于断层生长机理及地震属性算法,共同识别隐蔽性断层,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根据实际地震数据和地质情况进行地震解释,统计区域断层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确定出区域主干断层;
(b)根据步骤(a)中确定的区域主干断层,沿主干断层走向读取断层断距数值,确定主干断层断距与测线位置关系,制作“断距—距离曲线”;
(c)找到步骤(b)中“断距—距离”曲线中断距值减小点的位置,初步判断隐蔽性断层的发育位置;
(d)利用叠后三维地震体,扫描提取倾角属性,在地层倾角有突变的位置显示为数值异常,该位置指示断层的存在,判断为断层发育路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23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