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基封端聚醚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92503.6 | 申请日: | 2021-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1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程亮;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P39/00 | 分类号: | C12P39/00;C12P7/00;C12N1/16;C12N1/14;C12R1/8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张秋红 |
地址: | 525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基封端聚醚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基封端聚醚制备方法,采用白地霉菌、葡萄牙棒孢酵母菌、膜醭毕赤酵母菌,在以含羟基聚醚为底物的发酵培养基中混合发酵并通过与封端试剂作用最终制备封端聚醚;所述白地霉菌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114;所述葡萄牙棒孢酵母菌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5116;所述膜醭毕赤酵母菌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5117。本发明方法简单经济、可以一步生成封端聚醚,利于连续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生物基封端聚醚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醚多元醇(简称聚醚)是由环氧烷烃聚合而来。由于聚醚结构具有多醚键结构,因此在表观性能体现为黏度可调、毒性低,具有优异的清净性、黏度指数高等优点。直接使用环氧烷烃制备成的聚醚端基一般含有羟基,羟基的存在导致其容易被氧化,从而限制了应用。
目前常用的办法是通过卤代烷基试剂或羧酸将羟基封端,形成醚键或酯键。例如:Ray等人(DOI:10.1007/s00289-018-2661-y)使用对甲苯磺酸将二羧酸连接在聚醚链中,制备得到酯化封端聚醚。再者,Frey等人(DOI:10.1016/ j.eurpolymj.2018.10.030)首先制备含有官能基团的环氧化合物,再使用叔丁醇钾聚合得到封端聚醚。另外,Halacheva等人(DOI:10.1016/j.eurpolymj.2018. 10.030.)使用甲醇钠,将3-(缩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封端剂引入聚醚末端。但是这些研究均存在大量使用有毒有害试剂,对环境有害、后处理复杂、经济性不高等问题。
生物化工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微生物降解石油产品。梁如冰等人在《微生物学通报》(DOI:10.13344/j.microbiol.china.200402)中介绍了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功能基因研究进展,指出Pseudomonas sp.BI7含有烷烃和芳香烃降解基因,属于广谱降解微生物,此外还包括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变形杆菌属(Firmicutes) 等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功能是降解石油烃类产品。公开号CN10826508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脂肪酶催化醇类发酵产物制备酯类化合物的方法,使用乙醇、正丁醇、异丙醇等低碳链醇与C4-C16烷烃羧酸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形成酯类化合物。公开号为CN10477487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混菌发酵甘油生成1.3- 丙二醇的方法。该方法使用肺炎克雷伯氏菌W3、Y1和Y5,将甘油为底物的发酵培养液中混合发酵生产1,3-丙二醇。混菌可耐受甘油浓度达到200g/L,1.3- 丙二醇产品达到81.40g/L,而且可以连续化生产,该工艺简单经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封端聚醚制备方法,该方法简单经济、可以一步生成封端聚醚,利于连续化生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生物基封端聚醚制备方法,采用白地霉菌、葡萄牙棒孢酵母菌、膜醭毕赤酵母菌,在以含羟基聚醚为底物的发酵培养基中混合发酵并通过与封端试剂作用最终制备封端聚醚;所述白地霉菌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3114;所述葡萄牙棒孢酵母菌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5116;所述膜醭毕赤酵母菌的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5117。
其中,白地霉菌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2013.4.1,保藏编号CCTCC No.M2013114。葡萄牙棒孢酵母菌和膜醭毕赤酵母菌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日期2005.10.18,保藏编号分别为CCTCC No.M205116、CCTCC No.M205117。
进一步地,所述的生物基封端聚醚制备方法中,优选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未经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25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