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及其加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4074.6 | 申请日: | 2021-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8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吕晓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晓争 |
主分类号: | C09J4/06 | 分类号: | C09J4/06;C09J4/02;C09J11/04;C09J11/06;C09J1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械 工用 金属 粘接剂 及其 加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及其加工工艺,涉及金属粘接剂及其加工技术领域;为了有效保证金属粘接剂的加工质量问题;具体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成:环氧‑胺10‑15份、丁腈‑酚醛15‑30份、聚氨酯5‑12份、丙烯酸双酯18‑25份、热固性丙烯酸酯6‑11份、环氧‑尼龙3‑5份、聚苯并咪唑0.2‑1份、石蜡13‑16份、聚丙烯2‑4份、丁基硬脂酸酯1‑3份、苯胺7‑9份、石墨粉20‑30份、聚乙烯3‑5份、环氧‑聚酰胺20‑30份。本发明通过对生产中混料的粘稠度和粘性的分析和测试,有效保证了金属粘接剂的生产加工质量,同时整体生产工艺对混料生产的精度有较大的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粘接剂及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金属粘接是最近新兴的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固体界面相连接的技术。在连接形式和理论方面有别于传统的物理连接方式和化学连接方式。金属粘接是在常温或中温下经液态胶粘剂对两个固体界面的浸润与结合而形成一个牢固整体的过程。粘接力是物理连接力与化学键连接力的总合。粘接界面不仅能传递应力而且能密封、防腐、表面和整体可以进行车、钻、铣等机械加工。
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1710260167.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其中新型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的重量份比为:端羧基丁腈橡胶7-10份,三元乙丙橡胶6-12份,充油三元乙丙橡胶4-9份,低分子聚酰胺树脂20-25份。上述专利中的一种新型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存在以下不足:
整体装置虽然做到了加强金属粘接剂防火、防腐和盐析性能,但是未对金属粘接剂的粘性大小进行有力分析,由此,导致产出的金属粘接剂的质量并不能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及其加工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成:环氧-胺 10-15份、丁腈-酚醛15-30份、聚氨酯5-12份、丙烯酸双酯18-25 份、热固性丙烯酸酯6-11份、环氧-尼龙3-5份、聚苯并咪唑0.2-1 份、石蜡13-16份、聚丙烯2-4份、丁基硬脂酸酯1-3份、苯胺7-9 份、石墨粉20-30份、聚乙烯3-5份、环氧-聚酰胺20-30份、苯氧树脂10-12份、表面活化剂2-3份、成分添加剂7-10份。
优选地: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成:环氧-胺5-10份、丁腈-酚醛 12-22份、聚氨酯5-10份、丙烯酸双酯15-20份、热固性丙烯酸酯 4-8份、环氧-尼龙2-5份、聚苯并咪唑0.3-0.8份、石蜡14-16份、聚丙烯1-3份、丁基硬脂酸酯2-3份、苯胺7-8份、石墨粉22-30份、聚乙烯2-4份、环氧-聚酰胺10-25份、苯氧树脂8-10份、表面活化剂1-2份、成分添加剂8-9份。
进一步地:所述表面活化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成:聚丙烯酸铵 2-5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0.6-1份、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3份、单硬脂酸甘油脂0.3-0.7份、硬脂酸锂0.7-1.2份。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成分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组成:甘油—酸酯1-4份、萘磺酸甲醛2-5份、辛基磷酸0.4-0.9份、磷酸酯 3-8份、硬脂酸2-6份、硬脂酸锌3-7份。
一种机械加工用金属粘接剂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丁腈-酚醛、聚氨酯、丙烯酸双酯、热固性丙烯酸酯、丁基硬脂酸酯、苯氧树脂、聚丙烯、聚乙烯和水混合,并导入反应釜中进行混炼;
S2:将混炼后的混合液导入到振动研磨机内进行研磨和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晓争,未经吕晓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40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