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包铝导体低烟无卤A类阻燃电力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95919.3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7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郭智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智昊 |
主分类号: | H01B7/295 | 分类号: | H01B7/295;H01B7/32;H01B7/42;H01B9/00;H01B9/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宽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46 | 代理人: | 梁艳妮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铜包铝 导体 低烟无卤 阻燃 电力电缆 | ||
本发明涉及电缆设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铜包铝导体低烟无卤A类阻燃电力电缆,包括电缆本体,所述电缆本体包括外保护套和电缆芯,所述外保护套由内向外包括有第一绝缘层、金属屏蔽层、第二绝缘层、阻燃层、耐腐蚀层和外保护层,所述电缆芯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内,阻燃层内填充有阻燃填料,所述阻燃填料按重量份数包括如下组分:3‑10份氢氧化铝、1‑5份氯化镁、1‑5份玄武岩纤维、1‑3份硼酸锌、1‑3份滑石粉、1‑5份聚磷酸和5‑10份硅酸盐,本发明阻燃效果好,电缆所处环境温度过高时,能够及时的报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铜包铝导体低烟无卤A类阻燃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压阻燃电缆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敷设地方越来越多,在以往中压阻燃电缆大部分是采用阻燃和绕包层及护套来达到阻燃效果,但这种效果远远不能适用于现在的发展趋势。
电线电缆的燃烧是由于外部加热而产生了易燃气体,要达到阻燃的目的,必须抑制引起燃烧的三要素,即:可燃气体、热量和氧气。因此,阻燃电线电缆一般采用的方法就是在护套材料中添加含有卤素的卤化物和金属氧化物,从阻燃的角度来评价,这是极好的方法,但是,由于这些材料中含有卤化物,在燃烧时释放大量的烟雾和卤化氢气体,所以,火灾时的能见度低,给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带来很大的妨碍,而人则更多地为有毒气体窒息致死。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阻燃问题已由过去的卤素阻燃化,进一步发展到低卤、无卤的阻燃化。目前,一般的低烟无卤耐火电力电缆内部结构主要采用在导体外包裹耐火层,以及外护套采用低烟无卤材料以达到耐火、低烟、无毒的性能。但是,现有的电缆在耐火性能上常常耐火时间太短,不能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的要求,且现有电力电缆燃烧时,也无法及时发出燃烧报警信息。
发明内容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铜包铝导体低烟无卤A类阻燃电力电缆,解决现有阻燃电缆耐火性能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包铝导体低烟无卤A类阻燃电力电缆,包括电缆本体,所述电缆本体包括外保护套和电缆芯,所述电缆芯包括导体和挤包在导体外侧面的内绝缘层,所述导体由多个铜包铝单线绞合而成;
所述外保护套由内向外包括有第一绝缘层、金属屏蔽层、第二绝缘层、阻燃层、耐腐蚀层和外保护层,所述电缆芯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内,阻燃层内填充有阻燃填料;
所述阻燃填料按重量份数包括如下组分:3-10份氢氧化铝、1-5份氯化镁、1-5份玄武岩纤维、1-3份硼酸锌、1-3份滑石粉、1-5份聚磷酸和5-10 份硅酸盐。
进一步,5份氢氧化铝、4份氯化镁、2份玄武岩纤维、2份硼酸锌、1份滑石粉、3份聚磷酸和8份硅酸盐。
进一步,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设有第一隔绝层和第二隔绝层,第一隔绝层和第二隔绝层之间具有空间,形成氮气通道,所述电缆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氮气进口和氮气出口,所述氮气进口和氮气出口均与氮气通道连通,氮气通道内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两端连接第一隔绝层和第二隔绝层。连接柱支撑第一隔绝层和第二隔绝层。
进一步,所述第二绝缘层上设有向外凸出的指示壳,所述指示壳延伸至阻燃层的中部,所述指示壳连接有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沿电缆本体的径向贯穿第二绝缘层、金属屏蔽层和第二隔绝层,所述指示壳通过连接管与氮气通道连接,所述指示壳内设有高温指示剂,所述氮气出口处设有检测单元,所述高温指示剂用于产生电缆本体燃烧信号,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电缆本体燃烧信号。
进一步,所述高温指示剂为碳酸氢钠,所述检测单元包括二氧化碳检测器和湿度检测器。碳酸氢钠受到加热分解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检测器和湿度检测器进行双重检测,使得结果更准确。
进一步,还包括电缆接头,电缆本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电缆本体上设有冷却通道,所述电缆接头的两侧连接相邻的两个电缆本体,两个电缆本体的氮气进口和氮气出口通过冷却通道相连通,所述氮气进口处设有气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智昊,未经郭智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59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