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电力电缆中间接头防水试验准确性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7988.8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4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彭超;张世泽;张飞;梁正波;王蕾;畅爱文;邓凯;胡颖;韩卫京;赫留洋;钱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16 | 分类号: | G01M3/16;G01M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电力电缆 中间 接头 防水 试验 准确性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提高电力电缆中间接头防水试验准确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待测电缆处理好,做好电缆接头;
将待测电缆的两端剥开露出电缆的导体,在待测电缆两端套入漏斗并用防水胶带缠好,然后在待测电缆导体上压紧电缆铜鼻,并且从铜屏蔽引出接地线;
将导管装置两端放平,将待测电缆塞入导管后,将两端竖直起来,用三角形支架固定好;
向导管中灌水,使其达到预设的水压,向漏斗中加水,使其适量淹没电缆导体;
将待测电缆与模拟电缆通过电气连接,启动模拟电缆上的穿心变压器,进行负荷循环,使得模拟电缆和待测电缆处于带负荷状态,控制电缆导体的温度相比电缆正常运行时的最高温度高5℃,但不得超过100℃,利用热电偶对模拟电缆上的温度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对电缆进行8个小时的加热和16个小时的自然冷却;
使上述负荷循环至少进行30次,结束循环后,将电缆接头从导管中取出,逐层解剖电缆接头,观察电缆接头的浸水情况,再用湿度传感器测量其每层的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模拟回路中引出接地线的作用是为了在试验样品上加电压;模拟电缆上的穿心变压器是为了使回路加电流,热电偶测量电缆导体的温度;试验时无法知道加多大的电流,将热电偶安装在模拟电缆上,通过调整电流大小,测量模拟电缆的导体温度,当模拟电缆温度到约为90℃且稳定下来,确定了电流的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导管装置代替目前的开放式水箱或增压水箱,即节约了用水,解除了水箱两端开口的密封隐患,又避免了采用增加水箱导致的试验风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在被测电缆导体上固定了漏斗,解决了现有的评估方法无法测试到电缆线芯浸水导致的接头浸水的情况,对电力电缆中间接头密封阻水性能评估更加的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发明通过分层解剖观察电缆接头的浸水情况,再用湿度传感器测量其每层的湿度,避免了采用湿度传感器无法全面的测量到电缆接头的每一个位置,避免了湿度传感器对电缆接头结构和防水性能的损害,同时也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6.一种提高电力电缆中间接头防水试验准确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两端剥开的待测电缆;将待测电缆的两端剥开露出电缆的导体,在待测电缆两端套入漏斗并用防水胶带缠好,然后在待测电缆导体上压紧电缆铜鼻,并且从铜屏蔽引出接地线;
导管装置,用于代替传统试验方法的水箱,由PVC管,三角形支架,软弯管,漏斗和水位尺组成,其中三角形支架用于固定PVC管,漏斗用于线芯浸水试验,水位尺用于测量水压;将导管装置两端放平,将待测电缆塞入导管后,将两端竖直起来,用三角形支架固定好;向导管中灌水,使其达到预设的水压,向漏斗中加水,使其适量淹没电缆导体;
模拟回路,与待测电缆电气连接的同型号的模拟电缆,位于模拟电缆上的穿心变压器以及分别位于模拟电缆上的热电偶传感器;将待测电缆与模拟电缆通过电气连接,启动模拟电缆上的穿心变压器,进行负荷循环,使得模拟电缆和待测电缆处于带负荷状态,控制电缆导体的温度相比电缆正常运行时的最高温度高5℃,但不得超过100℃,利用热电偶对模拟电缆上的温度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对电缆进行8个小时的加热和16个小时的自然冷却;
使上述负荷循环至少进行30次,结束循环后,将电缆接头从导管中取出,逐层解剖电缆接头,观察电缆接头的浸水情况,再用湿度传感器测量其每层的湿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模拟回路中引出接地线的作用是为了在试验样品上加电压;模拟电缆上的穿心变压器是为了使回路加电流,热电偶测量电缆导体的温度;试验时无法知道加多大的电流,将热电偶安装在模拟电缆上,通过调整电流大小,测量模拟电缆的导体温度,当模拟电缆温度到约为90℃且稳定下来,确定了电流的大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798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