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聚能射流的机器人排爆系统用引爆销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9350.8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2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郗文博;赵云涛;葛磊;魏笑笑;门媛媛;周明;李万全;韩魏勐;张子厚;梁东峰;程攀;马鑫;刘璟阳;李国;徐放;王紫艺;孙鹏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物华巨能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D5/04 | 分类号: | F42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吴甘棠 |
地址: | 71006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射流 机器人 系统 引爆 销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未爆弹药销毁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聚能射流的机器人排爆系统用引爆销毁装置,包括底座、间隔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引爆舱体和聚能引爆机构,所述聚能引爆机构连接有起爆接收器,所述起爆接收器安装在底座内;远程控制端通过起爆接收器控制聚能引爆机构工作;所述引爆舱体靠近聚能引爆机构的侧表面开设有射流通过孔,所述聚能引爆机构发射的高能能量通过射流通过孔作用于引爆舱体内的待引爆弹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待引爆弹体销毁排除过程中,射流通过孔与聚能引爆机构的高能能量通道对应,确保高能能量精准对准待引爆弹体,在彻底销毁待引爆弹体的同时,只需作业人员远程操控起爆接收器,确保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未爆弹药销毁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聚能射流的机器人排爆系统用引爆销毁装置。
背景技术
2019年起全军大力推广实施实战实训、按纲施训,不断深化新时代练兵实践,大抓实战化训练,而手榴弹投掷训练作为新兵训练的基本内容,训练基数大,随之而来的是产生的未爆手榴弹数量大大增加,未爆手榴弹,即已经解除手榴弹保险而未正常作用的手榴弹。
未爆手榴弹的排除作为未爆弹药排除领域中安全风险最高的未爆弹药,常规的销毁方法有炸药殉爆法、非接触聚能射流引爆销毁法等,非接触聚能射流引爆销毁装置可在不接触未爆手榴弹的条件下将其引爆,但由于手榴弹在扔出后保险装置因机械故障未能正常作用时,受到外部轻微扰动就有可能二次击发,发生爆炸伤人事故,以上方法销毁处理方法均需要作业人员抵近未爆手榴弹,作业风险极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部分人员研究了排爆机械手、排爆机器人等无人化排爆装置,通过无人化设备将聚能射流销毁装置运送至未爆手榴弹附近,从根源上杜绝了销毁过程中对人员安全的威胁,但远程操作无人化设备无法精准的将聚能射流销毁装置与未爆手榴弹对准,人员也不能准确的判断是否对准,一旦起爆而未能手榴弹引爆,将进一步提高销毁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聚能射流的机器人排爆系统用引爆销毁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聚能射流的机器人排爆系统用引爆销毁装置,包括底座、间隔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引爆舱体和聚能引爆机构,所述聚能引爆机构连接有起爆接收器,所述起爆接收器安装在底座内;远程控制端通过起爆接收器控制聚能引爆机构工作;所述引爆舱体靠近聚能引爆机构的侧表面开设有射流通过孔,所述聚能引爆机构发射的高能能量通过射流通过孔作用于引爆舱体内的待引爆弹体。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能引爆机构通过固定侧板安装在底座上,所述固定侧板上开设有与射流通过孔相对应的孔。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引爆舱体和固定侧板的制作材料均采用非金属材料。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与引爆舱体和固定侧板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起爆接收器与底座采用一体装配结构,所述起爆接收器连接聚能引爆机构的快接元件预留在底座外。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引爆舱体的顶部设有导向口,用于引导待引爆弹体落入引爆舱体内。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远程控制端与起爆接收器通过有线通信模块连接和无线通信模块连接。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起爆接收器连接有与远程控制端通讯连接的电源模块,所述远程控制端控制所述电源模块为起爆接收器供电。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远程控制端选用数字无线遥控起爆器。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能引爆机构选用非接触聚能引爆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物华巨能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物华巨能爆破器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93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