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极限静摩擦力矩的冷轧轧机打滑判定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0099824.9 申请日: 2021-01-25
公开(公告)号: CN112949028B 公开(公告)日: 2023-01-20
发明(设计)人: 孙文权;施剑睿;何安瑞;袁铁衡;陈禄祯;李立刚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G06F30/20 分类号: G06F30/20;B21B38/00;G06F119/14
代理公司: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代理人: 张仲波
地址: 100083***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极限 静摩擦 力矩 冷轧 轧机 打滑 判定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极限静摩擦力矩的冷轧轧机打滑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如下:

S1:周期性地从数据采集平台实时获取轧制生产数据,根据所获取数据计算每时刻的轧制转矩;

S2:根据辊缝区简化轧制力分布公式计算前滑区与后滑区的轧制力;

S3:根据摩擦力公式计算前滑区与后滑区的单位极限静摩擦力;

S4:根据力矩公式积分计算前滑区与后滑区的极限静摩擦力矩;

S5:将同一时刻的轧制转矩与极限静摩擦力矩进行比较,若连续多次出现轧制转矩大于极限静摩擦力矩的情况,则判定工作辊发生打滑;

所述S2中前滑区单位轧制力分布公式计算如下:

后滑区单位轧制力分布公式计算如下:

式中:为前滑区单位轧制力;为后滑区单位轧制力;k1和k0分别为出口、入口动态变形抗力;hθ为任意角度厚度;μ为摩擦系数;τf为单位前张力;τb为单位后张力;H为任意角度轧制前的厚度,H1为变形区压入角处的厚度,H与H1计算公式为:

简化后的前滑区单位轧制力分布公式为:

简化后的后滑区单位轧制力分布公式为:

式中,k0与k1分别为入口、出口动态变形抗力;σ0与σ1分别为入口、出口张力;γ为中性角;α为压入角;μ为摩擦系数;R为工作辊半径;h0与h1分别为机架入口、出口厚度;θ为辊缝区间任意角度,hn为中性角处厚度,其计算公式为:

hn=h1+2R(1-cos(γ))

Hn为轧制前中性角处厚度,其计算公式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极限静摩擦力矩的冷轧轧机打滑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周期为5s,进行打滑判断所需的轧制生产数据包括各机架工作辊半径、各机架实际轧制力、带钢宽度、各机架入口厚度和出口厚度、各机架轧制时的摩擦系数、各机架前后单位张力、各机架出入口动态变形抗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极限静摩擦力矩的冷轧轧机打滑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轧制转矩GR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为工作辊半径;R′为工作辊压扁半径;X0为扭矩自适应系数;H为机架入口厚度;h为机架出口厚度;P为机架实际轧制力;CH为希区柯克常数CH≡0.214×10-3;b为带钢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极限静摩擦力矩的冷轧轧机打滑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前滑区的单位极限静摩擦力为:

F1=μ×P1(θ)×b×R

后滑区的单位极限静摩擦力为:

F2=μ×P2(θ)×b×R

其中,F1为前滑区的单位极限摩擦力,F2为后滑区的单位极限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P1(θ)为简化后前滑区单位轧制力,P2(θ)简化后后滑区单位轧制力,b为带钢宽度,R为工作辊半径。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982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