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尾气颗粒物吸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02262.9 | 申请日: | 202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9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强;万幸;刘莹;王安吉;张红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01 | 分类号: | F01N3/01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张继东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尾气 颗粒 吸附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汽车尾气处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尾气颗粒物吸附装置,包括颗粒收集器,颗粒收集器内部设有若干个第一通气孔,通气孔内穿有不与第一通气孔内壁接触的放电丝,颗粒收集器的两个端面外部各设有一个固定放电丝端部的放电丝固定板,颗粒收集器的端面与放电丝固定板之间留有间隙,放电丝固定板为框架结构,放电丝固定连接在放电丝固定板上,颗粒收集器和放电丝固定板分别通过导线连有电源的正负极。本发明汽车尾气颗粒物吸附装置,在保证较高汽车尾气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同时,不增加发动机排气背压,降低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尾气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尾气颗粒物吸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保有量和使用量逐年增加,由汽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关于汽车排放的法规也是日趋严苛。
其中,细微颗粒物是汽车排放尾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也是当前法规要求的重要检测项目之一。为了降低汽车尾气中的细微颗粒物含量,各大主机厂采用了各种方法,市场上常见的有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DPF、GPF采用壁流的方式对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进行捕捉,虽然能实现不错的捕捉效率,但是也带来的一定的发动机排气背压升高问题,影响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降低了发动机的使用性能。
中国专利(公开日:2015年01月14日、公开号:CN204099004U)公开了一种汽车尾气综合处理系统,包括连接于汽车尾气管和消声器之间的静电除尘装置及温差发电装置,静电除尘装置包括电控模块以及依次连接的进气烟箱、收尘极、放电极和出气烟箱,放电极集成于收尘极轴心线处的电极丝上,温差发电装置包括集热器、温差发电片和散热片,集热器集成于进气烟箱上并与温差发电片的热端连接,温差发电片的冷端连接有散热片,温差发电片与电控模块相连,放电极电极丝与电控模块的负极相连,收尘极与电控模块的正极相连。本实用新型基于温差发电的原理(赛贝克效应),利用汽车尾气中的余热进行发电,然后利用所产生的电能驱动静电除尘装置脱除尾气中的细微颗粒物,再生实现方式则利用了湿式静电除尘器的原理,即收尘极吸附了一定数量的颗粒物之后,通过水流冲刷的方式实现收尘极的再生。但该系统只在中心轴线处有电极丝作为放电极,放电均匀性差,颗粒物脱除效率有限;且放电极和收尘极间距过大,需要超高压才可以实现电晕放电,而在车辆上使用超高压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同时,湿式再生需要附带水箱、水泵,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会挤占底盘本就非常紧凑的布置空间;对整车重量控制也会带来影响,不利于整车轻量化发展;湿式再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水蒸气,会加剧收尘极的气蚀,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湿式再生的方式与超高压的兼容安全性也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尾气颗粒物吸附装置,在保证较高汽车尾气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同时,不增加发动机排气背压,降低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汽车尾气颗粒物吸附装置,包括颗粒收集器,所述颗粒收集器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颗粒收集器内部沿排气方向设有相互间隔且呈阵列排布的若干个第一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在排气方向上贯穿所述颗粒收集器的两端,所述通气孔内穿有不与所述第一通气孔内壁接触的放电丝,所述放电丝与所述第一通气孔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颗粒收集器的两个端面外部各设有一个固定所述放电丝端部的放电丝固定板,所述颗粒收集器的端面与所述放电丝固定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放电丝固定板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放电丝固定板为框架结构,所述放电丝固定连接在所述放电丝固定板上,所述颗粒收集器和放电丝固定板分别通过导线连有电源的正负极。
优选地,所述颗粒收集器与所述放电丝固定板之间的间隙设置有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上与所述第一通气孔配套的第二通气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气孔的大小、形状、位置和数量均与所述颗粒收集器上的所述第一通气孔一一对应。
优选地,还包括将所述颗粒收集器、绝缘板和放电丝固定板包裹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穿过的导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22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