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渗-蓄满混合产流模式的水文预报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04956.6 | 申请日: | 2021-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44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江平;陈璐;高玉丹;张寒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G01N33/2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 |
地址: | 514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产流 模式 水文 预报 方法 系统 | ||
1.一种超渗-蓄满混合产流模式的水文预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对应场次洪水的前期降雨资料和降雨过程资料,计算流域面雨量以及洪水过程发生初始阶段的土壤含水量;
(2)基于流域最大下渗能力、流域稳定下渗能力、流域最大蓄水量、洪水起涨时刻以及所述初始阶段的土壤含水量,确定洪水过程发生后各时刻流域下渗能力;所述洪水起涨时刻由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确定;
洪水过程发生后各时刻流域下渗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t为t时刻流域下渗能力,满足ft≥fc;fm为流域最大下渗能力;fc为流域稳定下渗能力;Wm为流域最大蓄水量;Wt为t时刻流域土壤含水量;Tt为该场洪水起涨时段数,初始值默认为1,之后每历经一个时段加1,直至洪水消退;a为常系数;
(3)基于所述各时刻流域下渗能力以及所述流域面雨量,计算流域净雨过程;
(4)将所述净雨过程代入汇流单位线,得到洪水过程;
(5)将洪峰目标、峰现时间目标、确定性目标作为评价指标,对流域最大下渗能力fm、流域稳定下渗能力fc、流域最大蓄水量Wm、常系数a进行优化,以使所述步骤(4)得到的洪水过程与实际洪水过程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其中,
所述洪峰目标Obj1表示为:
所述峰现时间目标Obj2表示为:
所述确定性目标Obj3表示为:
式中,Qobs,i为流量实测值;Qsim,i为流量预测值;Tobs,i为峰现实测值;Tsim,,i为峰现预测值;为实测流量均值;Q′obs,i为实测场次洪水洪峰值;Q′sim,i为场次洪水预测值;N为场次洪水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对应场次洪水的前期降雨资料和降雨过程资料包括:雨量站逐小时降雨数据、蒸发数据、各站点经纬度数据和前期M天日降雨量数据;
所述计算流域面雨量包括:根据泰森多边形法划分站点权重比,将各站点相应雨量数据进行权重相加,得到流域面雨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洪水过程发生初始阶段的土壤含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j_0为j日洪水过程发生初始阶段的土壤含水量;Pj为j日的日降雨量;Pa,j-1为j-1日前期影响雨量;n为影响本次径流的前期降雨天数;k为土壤消退系数;当Pa,j>Wm时,Pa,j=Wm,其中,Wm为流域最大蓄水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当流域水库水位或流量连续m小时持续上涨,且上涨幅度达到阈值,则判断洪水开始起涨。
5.一种超渗-蓄满混合产流模式的水文预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对应场次洪水的前期降雨资料和降雨过程资料,计算流域面雨量以及洪水过程发生初始阶段的土壤含水量;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流域最大下渗能力、流域稳定下渗能力、流域最大蓄水量、洪水起涨时刻以及所述初始阶段的土壤含水量,确定洪水过程发生后各时刻流域下渗能力;所述洪水起涨时刻由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确定;
洪水过程发生后各时刻流域下渗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ft为t时刻流域下渗能力,满足ft≥fc;fm为流域最大下渗能力;fc为流域稳定下渗能力;Wm为流域最大蓄水量;Wt为t时刻流域土壤含水量;Tt为该场洪水起涨时段数,初始值默认为1,之后每历经一个时段加1,直至洪水消退;a为常系数;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各时刻流域下渗能力以及所述流域面雨量,计算流域净雨过程;
洪水过程获取模块,用于将所述净雨过程代入汇流单位线,得到洪水过程;以及将洪峰目标、峰现时间目标、确定性目标作为评价指标,对流域最大下渗能力fm、流域稳定下渗能力fc、流域最大蓄水量Wm、常系数a进行优化,以使得到的洪水过程与实际洪水过程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其中,
所述洪峰目标Obj1表示为:
所述峰现时间目标Obj2表示为:
所述确定性目标Obj3表示为:
式中,Qobs,i为流量实测值;Qsim,i为流量预测值;Tobs,i为峰现实测值;Tsim,,i为峰现预测值;为实测流量均值;Q'obs,i为实测场次洪水洪峰值;Q′sim,i为场次洪水预测值;N为场次洪水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广东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4956.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