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15410.0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06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黄大维;姜浩;罗文俊;徐长节;王威;熊昊;李明广;周凌韬;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B61K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黄明凯 |
地址: | 33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线路 沉降 智能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通过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来判断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其对应测量钉间的距离,并通过水准尺移动装置将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测量钉顶部,最后根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上的读数,以及条形码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计算出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各个测量钉的沉降量。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自动识别控制点并观测沉降,得出的测结果精确度更高,测量数据自动保存与计算,节省了大量人力,且不会发生人为差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线路沉降监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地铁运营实践表明,地铁线路在运营使用期间因地铁列车动荷载影响,以及周边基坑开挖、周边降水、地表堆载等工程活动,导致线路不可避免地发生不均匀沉降。当线路沉降量超过规定的限值时(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将导致轨道发生开裂与破损,当为地下线路时,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发生张开,甚至接头破损与渗漏水。因此,为了及时发现线路沉降情况并及时分析沉降诱因,以便及时科学地采取整治措施,地铁线路沉降监测必不可少。
现有的地铁线路沉降监测通常采用传统的人工测量,即事先在轨道板上安装测量钉,再通过水准仪读取立于测量钉上的水准尺,水准仪搬动与读数、水准尺立尺、测量数据记录等均通过人为操作,最后通过人为将测量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得到线路沉降结果。采用上述的人工测量时,现场测量速度慢、测量精度低、人工成本高、测量数据处理繁琐、最终数据结果易发生人为差错。此外,现阶段在沉降监测方面有静力水准与纤光栅自动测量技术,但其安装与维护成本过高而无法用于地铁线路沉降监测,这也是至今无法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通过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判断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测量钉间的距离,并通过水准尺移动装置将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测量钉顶部,最后根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和第二移动测量装置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上的读数,以及条形码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计算出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各个测量钉的沉降量。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轨道线路沉降的智能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待测轨道线路区段的轨道板上间隔布置若干测量钉,所述测量钉顶部设有反光膜和条形码;
b、在所述待测轨道线路区段上的第一个所述测量钉的后方放置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的前方依次放置若干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并且每一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的后方;
c、分别开启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光源,并使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向前运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反光识别装置接收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根据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判断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同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间的距离;当所述测量钉上的反光膜反射的光线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达到预设值时,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停止移动;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均分别通过其上的条形码扫描装置来识别所述测量钉上的条形码所对应的测量钉编号信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上的水准尺移动装置,所述第一移动测量装置和所述第二移动测量装置分别将其上的垂直自调节水准尺放置于其对应所述测量钉顶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交通大学,未经华东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54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