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湖污染底泥/淤泥原位氧化药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16513.9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0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侯浩波;徐兰;兰琪;纪建业;张鹏举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市武大环境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0 | 分类号: | C02F9/00;C02F11/02;C02F11/04;C02F3/30;C02F1/56;C02F1/28;C02F101/22;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14 | 代理人: | 赵进;颜勇 |
地址: | 526238 广东省肇庆***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淤泥 原位 氧化 药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湖污染底泥/淤泥原位氧化药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原位氧化药剂为壳聚糖缓释载体胶囊包裹芯材混合物形成的泥粒胶囊,所述芯材混合物由内而外依次是厌氧菌群制剂、待处理底泥/淤泥、好氧菌群制剂。本发明的原位氧化药剂能实现河湖污染底泥/淤泥的原位氧化,不仅能去除一部分上覆水体中的污染物,还能有效氧化河湖污染底泥/淤泥中的污染物,消除内源污染,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湖污染底泥/淤泥原位氧化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河湖水体黑臭和富营养是我国城市水环境的普遍现象,城市河湖主要污染源包括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合称为外源污染,外源污染通过排放口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最后沉积到底泥(淤泥)中并逐渐富集,形成污染底泥(淤泥)。底泥(淤泥)不断释放污染物,影响上覆水体,最终造成河湖水体的内源污染。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淤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或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湖治理效果。因此,污染底泥(淤泥)的治理是河湖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是河湖污染源控制的重要手段。
目前,常见的河湖底泥(淤泥)治理方法主要有原位治理和异位治理两种。其中,原位治理方法是指将受污染底泥(淤泥)在原处进行处理,是以减少受污染底泥的容积和降低污染物质浓度或毒性为目的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总体来说存在时间长、难度大和破坏河湖原有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异位治理方法主要是指将受污染底泥通过工程手段进行疏浚,输送至异地进行处理,这种方法应用较广,但存在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淤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
有研究表明,内源污染绝大部分污染物通常集中在靠近上覆水体0~200mm的底泥(淤泥)中,这部分泥由于直接与上覆水体接触,含水率特别高,导致采用异位工程疏浚方法时常疏浚的是水而不是泥,效果往往不好。如果能采用适当方法将污染的底泥(淤泥)在原位进行氧化,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在有效缩短治理时间的同时,既降低了治理费用,又有效地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和破坏河湖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在解决上述原位或异位治理过程中面临多种难题的同时,对控制河湖水体黑臭和富营养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河湖黑臭水体或富营养化水体内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时效长、费用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或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提供一种河湖污染底泥/淤泥原位氧化药剂及其制备方法,能实现河湖污染底泥/淤泥的原位氧化,不仅能去除一部分上覆水体中的污染物,还能有效氧化河湖污染底泥/淤泥中的污染物,消除内源污染,恢复水体自净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河湖污染底泥/淤泥原位氧化药剂,为壳聚糖缓释载体胶囊包裹芯材混合物形成的泥粒胶囊,所述芯材混合物由内而外依次是厌氧菌群制剂、待处理底泥/淤泥、好氧菌群制剂。
作为优选,所述壳聚糖缓释载体胶囊由壳聚糖和/或壳聚糖衍生物制得,例如常见的交联壳聚糖树脂、聚乙烯醇-壳聚糖磁性复合材料、半胱氨酸壳聚糖和硫代乙醇酸壳聚糖等。
作为优选,所述好氧菌群制剂是以硝化细菌菌群为主的好氧菌群制剂,通过在好氧条件下对待处理底泥/淤泥进行富集培养制得。
所述厌氧菌群制剂是以反硝化细菌菌群为主的厌氧菌群制剂,通过在厌氧条件下对待处理底泥/淤泥进行富集培养制得。
作为优选,所述泥粒胶囊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市武大环境技术研究院,未经肇庆市武大环境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65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