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藏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蠕变损伤评价及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18903.X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57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彭瑀;骆昂;李勇明;尹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G01N33/24 |
代理公司: |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 代理人: | 袁英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裂缝 导流 能力 损伤 评价 防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藏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蠕变损伤评价及防治方法,包括:(1)选取目标储层岩样进行蠕变实验,绘制蠕变过程中岩样的应变ε‑时间t曲线;(2)运用分数阶Kelvin模型与蠕变过程中岩样的应变ε‑时间t曲线进行拟合;(3)获得考虑蠕变损伤的人工裂缝导流能力和人工裂缝渗透率;(4)对产能模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生产至时间t的气井累积产气量,计算气井累积产量的蠕变损害率;(5)重复步骤(3)~(4),计算人工裂缝铺砂浓度分别为5kg/m2、7.5kg/m2、10kg/m2、12.5kg/m2、15kg/m2的累积产量蠕变损害率,绘制累积产量的蠕变损伤图版,确定蠕变损伤防治方法。本发明用于评价人工裂缝导流能力的蠕变损伤敏感性,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有效提高产能,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藏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蠕变损伤评价及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水力压裂技术已经成为气藏开发中无可替代的开发手段。当压裂施工完成后,储层中会形成具有较高导流能力的人工裂缝,这些人工裂缝为天然气的渗流提供了高效的流动通道。但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发现,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会随着生产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从而导致压裂井的产能逐渐下降。为了削弱导流能力损伤,提高气井产能,研究导流能力损伤的规律和评价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人工裂缝导流能力损伤的评价方法主要考虑了支撑剂破碎、嵌入和支撑剂变形的影响。温庆志等人通过实验分析提出了考虑支撑剂嵌入的导流能力损伤模型,给出了导流能力随时间衰减的计算方法(温庆志,张士诚,王雷,刘永山.支撑剂嵌入对裂缝长期导流能力的影响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5,(5):65-68);尚士龙提出了考虑压裂过程中裂缝壁面储层污染效应和非达西效应的导流能力在缝长方向上衰减的计算方法(尚世龙,马新仿,侯腾飞,高加印,邵俊杰.变导流能力压裂气井非达西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16):173-178,198);李勇明等提出了考虑支撑剂变形和嵌入的裂缝宽度预测模型,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到考虑支撑剂变形和嵌入的导流能力的预测模型(李勇明,程垒明,周文武.考虑支撑剂变形的压后支撑缝宽预测新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6):107-113);孙贺东结合前人的研究提出了综合考虑裂缝空间、时间双重变导流能力和应力敏感效应的导流能力损伤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建立了致密气压裂井的产能模型(SUNHedong,OUYANG Weiping.Advanced production decline analysis of tight gas wellswith variable fracture conductivity[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8,(3):472-480)。
对于泥质含量较高的储层,导流能力的损伤不仅仅受到支撑剂破碎、变形和嵌入的影响,岩石蠕变也明显削弱了人工裂缝的导流能力。但上述裂缝导流能力损伤的评价方法,均未考虑岩石蠕变对导流能力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使气藏开发中裂缝导流能力的评价不够全面,不能有效防治岩石蠕变引起的导流能力衰减,进而影响气井的产能。因此,需要一种气藏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蠕变损伤评价及防治方法,完善裂缝导流能力损伤评价体系,从而明确目标储层的蠕变损伤敏感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藏人工裂缝导流能力蠕变损伤评价及防治的方法,用于评价人工裂缝导流能力的蠕变损伤敏感性,同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有针对性地维持裂缝导流能力,有效提高产能,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为达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189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