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用在离心泵中的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23435.5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2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罗文彬;唐铃凤;闫雨婷;王强强;沈蒙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4D29/66 | 分类号: | F04D29/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范奇 |
地址: | 241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用 离心泵 中的 减振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用在离心泵中的减振器,包括联轴器本体、内置槽、嵌套槽、梅性柔性件、圆形基座和螺帽,所述联轴器本体的内表面开设有内置槽,且联轴器本体外表面内侧开设有嵌套槽,并且嵌套槽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梅性柔性件,同时联轴器本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外胀套,所述内置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衬塑,且第一衬塑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器,并且减震器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该运用在离心泵中的减振器,设置以压缩弹簧压缩所产生的弹力先行缓解一部分有轴产生的振动,而后若产生振动过大或位移量过大,则由阻尼器进行缓冲吸振,减少振动以及位移量,减振器在运行过程中,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易于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运用在离心泵中的减振器。
背景技术
减振器(Absorber),是用来抑制弹簧吸振后反弹时的振荡及来自路面的扭转振动;广泛用于汽车,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振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振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联轴器又称联轴节,用来将不同机构中的主动轴和从动轴牢固地联接起来一同旋转,并传递运动和扭矩的机械部件;有时也用以联接轴与其他零件(如齿轮、带轮等);常由两半合成,分别用键或紧配合等联接,紧固在两轴端,再通过某种方式将两半联接起来;联轴器可兼有补偿两轴之间由于制造安装不精确、工作时的变形或热膨胀等原因所发生的偏移(包括轴向偏移、径向偏移、角偏移或综合偏移);以及缓和冲击、吸振;
离心泵有立式、卧式、单级、多级、单吸、双吸、自吸式等多种形式;离心泵是利用叶轮旋转而使水发生离心运动来工作的;水泵在启动前,必须使泵壳和吸水管内充满水,然后启动电机,使泵轴带动叶轮和水做高速旋转运动,水发生离心运动,被甩向叶轮外缘,经蜗形泵壳的流道流入水泵的压水管路;
其中现有的离心泵在使用时,由于引导水流的速度以及压力不同,容易产生较大的振动,所以需要装配减振装置进行使用,但现有的减振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着缺陷,其中减振装置的体积较大,容易造成空间的使用过度,不利于后期的维修养护的工作,且装置较大也容易造成装置的成本增加,使用时具有局限性,不利于普遍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减振器装置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在离心泵中的减振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离心泵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扭转振动以及位移,且扭转振动、吸收能量以及减少位移量,现有的减振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着缺陷,其中减振装置的体积较大,容易造成空间的使用过度,不利于后期的维修养护的工作,且装置较大也容易造成装置的成本增加,使用时具有局限性,不利于普遍使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运用在离心泵中的减振器,包括联轴器本体、内置槽、嵌套槽、梅性柔性件、圆形基座和螺帽,所述联轴器本体的内表面开设有内置槽,且联轴器本体外表面内侧开设有嵌套槽,并且嵌套槽的内表面固定安装有梅性柔性件,同时联轴器本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外胀套,所述内置槽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衬塑,且第一衬塑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器,并且减震器的内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第一衬塑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阻尼器,且阻尼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圆形活塞,并且阻尼器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螺帽,所述圆形活塞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导杆,且导杆的外表面嵌套安装有压缩弹簧,并且压缩弹簧的外表面边端连接有圆形基座,所述导杆的外表面边端螺纹安装有圆弧托片,所述外胀套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内胀套,且内胀套的外表面表面固定连接有胀紧套,并且外胀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联轴器本体1。
优选的,所述联轴器本体通过内置槽与第一衬塑构成嵌套结构,且第一衬塑的内表面中轴线与联轴器本体的内表面中轴线相重合。
优选的,所述梅性柔性件通过嵌套槽与联轴器本体构成嵌套结构,且梅性柔性件的外表面形状呈曲线结构,并且梅性柔性件的内表面直径大于联轴器本体的内表面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34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端子接线诱导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礼品区域智能推荐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