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26039.8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02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郑华宝;许双燕;张涛;张成;宋成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张力波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霉素 降解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包括如下微生物:代尔夫特食酸菌Ery‑6A(Delftia acidovorans sp.Ery‑6A),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960,产吲哚金黄杆菌Ery‑6B(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 sp.Ery‑6B),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959。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的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对红霉素的降解效率高,且能同时降解氯霉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抗生素是一种低到中等分子量的化合物,具有多种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抗生素广泛应用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动物,包括四环素类、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类等。中国每年生产约21万吨抗生素,约占世界总量的60%,包含了36种不同的抗生素化合物,其中过半的抗生素被用于畜禽养殖业,畜禽粪便中残留抗生素伴随着肥料进入农田。据报道,几乎90%的畜牧和家禽使用的抗生素都是在亚治疗浓度下使用的,其中70%是为了预防疾病,30%是为了促进生长。应用于畜禽的抗生素主要通过排泄物、污水灌溉和污泥堆肥等直接和间接排放进入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至此,抗生素在人类和动物的广泛使用下,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抗生素对环境的污染可从几个方面发生,如药品生产过程、丢弃未使用的药品和容器等,或施用粪肥和废渣。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不仅改变了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丰度,而且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的能力。抗生素存在和持久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由于环境中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残留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潜在影响等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长期接触低毒性和亚毒性的抗生素可改变微生物生态,促进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的发展和传播。另外,对水生物种的毒性影响,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目前,由于抗生素特性的多样化,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降解可能是抗生素消减所必需的。
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应用广泛。来自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塔兰的研究报告,在海产养殖水中检测到红霉素,其浓度达到180ng/L,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在2009年首次将红霉素列为饮用水需要优先检测和控制的候选污染物之一。现有的生物处理工艺如曝气生物滤池,只能消减废水中的微量红霉素,更有效地降解环境中的红霉素残留还要依靠特定的微生物。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微生物降解红霉素的研究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高效降解红霉素的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包括如下微生物:
代尔夫特食酸菌Ery-6A(Delftia acidovorans sp.Ery-6A),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960;
产吲哚金黄杆菌Ery-6B(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 sp.Ery-6B),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20959。
进一步,代尔夫特食酸菌Ery-6A与所述产吲哚金黄杆菌Ery-6B的有效活菌比为1:0.1~10。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在降解红霉素中的应用。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上述红霉素降解复合菌剂的制备方法,将所述产吲哚金黄杆菌Ery-6B以及代尔夫特食酸菌Ery-6A分别于培养基中培养后混合得到。
进一步,所述培养基为LB培养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60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