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轴车辆车姿调节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28539.5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58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轶杰;郑冠慧;张亚峰;高晓东;黄龙;雷强顺;万义强;徐梦岩;赵宁;王乐;代健健;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B60G17/04;B60G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廖辉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调节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轴车辆车姿调节系统,属于液压机械和机动车应用技术领域。系统中的油气弹簧分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组,每组油气弹簧对应一套蓄能器减振阀组,每组油气弹簧的无杆腔相互连通,有杆腔也相互连通,形成四组平衡悬挂;左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与右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连通,左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与右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连通,左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与右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连通,左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与右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连通,形成整车抗侧倾互联式平衡悬挂。本发明能够显著提升车辆转弯时的抗侧倾能力,改善执行机构工作环境,提高车姿调节平稳度和精度,有效降低动力单元的功率损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轴车辆车姿调节系统,属于液压机械和机动车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作业过程中对车辆运力和行驶平稳性、安全性、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载荷变化较大的仓储运输设备,在配套油气弹簧的同时还需要附加一套车姿调节系统,通过对车体姿态的控制保证空满载状态车底离地间隙的一致性和不平路面的通过性,并可有效避免车辆在特殊作业工况下出现侧翻等危险现象,以满足车辆对于全路面适应性的要求,但由于属于高压工作系统,且存在着液压锁止内泄,调节高度误差、升降平稳度等技术难题,所以开发高稳定性车姿调节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轴车辆车姿调节系统,能够显著提升车辆转弯时的抗侧倾能力,改善执行机构工作环境,并且可提高车姿调节平稳度和精度,有效降低动力单元的功率损耗。
一种多轴车辆车姿调节系统,系统包括主压力控制阀组、蓄能器减振阀组、负载压力自反馈车姿调节阀组、系统压力控制阀组、油气弹簧和控制器;所述油气弹簧分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组,每组油气弹簧对应一套蓄能器减振阀组,左前与右前、左后与右后的油气弹簧组合数量相同,每一组中的油气弹簧无杆腔相互连通,有杆腔也相互连通,进而形成四组平衡悬挂;左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与右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连通,左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与右前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连通,左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与右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连通,左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有杆腔与右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连通;另外左前、右前、左后、右后油气弹簧组合的无杆腔再与蓄能器减振阀组连通实现减振缓冲功能,形成整车抗侧倾互联式平衡悬挂;整车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四个最远端点处的油气弹簧分别布置有位移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提取各位置油气弹簧的行程和内部压力变化值,分别计算规定时间内油气弹簧行程和压力变化的算术平均值和均方根值,并与初始静平衡位置车体高度进行比较,得出车辆行驶过程中车姿高度变化量,按程序既定通过主压力控制阀组、负载压力自反馈车姿调节阀组和系统压力控制阀组对相应位置平衡悬挂中油气弹簧进行充油或放油,并通过采集对应的位移传感器数据实时与目标值比对,直至达到所需的车姿高度;
所述控制器同时提取各轮油气弹簧压力和行程变化值,判断单轮载荷状态和路面状况,与初始阻尼设定比较后,通过负载压力自反馈车姿调节阀组对蓄能器减振阀组的阻尼进行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主压力控制阀组用于检测和控制车辆车姿调节系统的工作压力,接收车辆车姿调节系统最大压力反馈信号,实现车辆车姿调节系统压力始终只比最大负载压力高0.6Mpa~0.9Mpa。
进一步地,所述蓄能器减振阀组的Ac出油口上安装蓄能器,动力源及泵的吸油口与油箱的出油口相连,主压力控制阀组的P1进油口与动力源及泵的出油口相连,泵出口的压力油经主压力控制阀组调压后进入系统;主压力控制阀组的P出油口通过管路与各蓄能器减振阀组的Pa压力控制口同时相连,提供阻尼调节的液压控制力;主压力控制阀组的出油口还通过管路与负载压力自反馈车姿调节阀组的P进油口相连,为油气弹簧充油;负载压力自反馈车姿调节阀组的A出油口与左侧的平衡悬挂相连,B出油口与右侧的平衡悬挂相连,T回油口与油箱回油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85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