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染场地含水层生物降解速率评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31863.2 | 申请日: | 2021-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9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孙琳;郭彩娟;史婵;宁卓;张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16C20/30 | 分类号: | G16C20/30;G06F17/10;C02F3/34 |
代理公司: | 天津创智睿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51 | 代理人: | 李薇;田阳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场地 含水层 生物降解 速率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场地含水层生物降解能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污染范围,在污染场地内设置取样点,在取样点取地下水水样,测定电子受体浓度和降解产物浓度;步骤2,根据测得的不同时期的各指标浓度,计算不同指标各时期的累积百分比,以电子受体浓度或降解产物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累积概率为纵坐标,绘制各监测指标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步骤3,阈值范围获取:依据步骤2得到的不同电子受体或降解产物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获取不同电子受体或降解产物稳定段的阈值范围;步骤4,计算降解能力;步骤4,计算含水层生物降解速率。此方法具体为利用电子受体与污染物之间转化关系,可定量评估污染物降解能力以及降解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染场地含水层生物降解速率评估方法及自然衰减能力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地下水修复技术种类繁多,其中监测自然衰减技术是一项低成本环境友好型原位修复技术,该技术日趋成熟且应用前景广阔。生物降解是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的核心,评估场地地下水自然生物降解能力是判断场地是否能够进行自然衰减修复的前提。目前国内外针对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污染物浓度趋势分析法、微生物学方法、微宇宙实验法、稳定同位素分析法、计算机模拟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时间及操作成本较高、无法对场地降解能力定量估算。室内试验结果直接应用受限;受污染源组分影响较大,测试费用成本较高、不确定性较强等问题。而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法通过监测指示微生物生物降解作用的地球化学指标(电子受体/降解产物)即可定量估算场地自然衰减能力,测试方法简单、耗费成本低。通过监控电子受体评估控制污染含水层降解能力,此亦为监控自然衰减核心理念方法。
通过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法计算场地自然衰减能力时,对电子受体/降解产物消耗/产生值的计算一般为背景井中与发生降解的监测井中电子受体/产物浓度的差值得出。近年来对此方法的研究一般为背景井中选择上游某一污染程度最低或者电子受体浓度最高值作为场地自然地下水中电子受体浓度,而对发生降解的监测井中电子受体/产物浓度则为基于统计学方法获取其平均值或者期望值进行计算,这些计算方法可能存在过量评估场地降解能力,且未能考虑场地微生物在场地区域内主导的不同氧化还原作用下的不同降解作用类型。针对上述在计算降解速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寻找一种基于微生物降解作用下保守评估污染场地降解速率评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过量评估场地降解能力,而提供一种污染场地含水层生物降解能力计算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过量评估场地降解能力,而提供一种污染场地含水层生物降解速率评估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染场地修复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染场地降解年限评估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污染场地含水层生物降解能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确定污染范围,在污染场地内设置取样点,在取样点取地下水水样,测定电子受体浓度和降解产物浓度;
步骤2,根据测得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的各指标浓度,计算各指标一个或多个时期的的累积百分比,以电子受体浓度或降解产物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累积概率为纵坐标,绘制各监测指标累积概率分布曲线;
步骤3,阈值范围获取:
依据步骤2得到的不同电子受体或降解产物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获取不同电子受体或降解产物稳定段的阈值范围;
步骤4,计算降解能力:
采用积分法计算某电子受体生物降解能力,表达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18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