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挠性覆铜板压合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2742.X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6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夏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睿科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10 | 分类号: | B32B37/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天河万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18 | 代理人: | 陈轩;刘茂龙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南头镇同济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挠性覆 铜板 压合机 | ||
本发明公开的属于覆铜板压合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挠性覆铜板压合机,其技术方案是:包括传动装置和压合装置,所述压合装置位于所述传动装置的上方;所述压合装置包括第一轨道,所述第一轨道滑动连接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底部固定连接扩张板,所述扩张板底部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一和电动伸缩杆二,所述滑动组件至少设有两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环形的转盘,并在转盘上设置环形的第一轨道,可在第一轨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滑动组件来进行压合薄膜操作,并在转盘上设置一定数量的铜板,同时对多组铜板进行压合薄膜操作,大大提高了铜板压合薄膜的速度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铜板压合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挠性覆铜板压合机。
背景技术
覆铜板作为印制电路板制造中的基板材料,对印制电路板主要起互连导通、绝缘和支撑的作用,对电路中信号的传输速度、能量损失和特性阻抗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印制电路板的性能、品质、制造中的加工性、制造水平、制造成本以及长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覆铜板;挠性覆铜板是指在聚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等挠性绝缘材料的单面或双面,通过一定的工艺处理,与铜箔粘接在一起所形成的覆铜板;挠性覆铜板压合机是指将聚酯薄膜或聚酰亚胺薄膜与铜板进行压合的机器。
现有挠性覆铜板压合机,通过两个移动装置,一个移动装置夹取薄膜对铜板进行首层压合薄膜后,另一个移动装置夹取薄膜对铜板进行第二层压合薄膜,两者不停的对铜板进行压合薄膜,这种对铜板进行压合薄膜速度慢,效率低下。
因此,发明一种挠性覆铜板压合机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挠性覆铜板压合机,通过设置环形的传动装置对铜板进行运输,并设置两组以上的滑动组件进行压合薄膜,同时不间断的对多组铜板进行压合薄膜,大大提高了压合薄膜得到速度和效率,解决了现有挠性覆铜板压合机压合薄膜速度慢,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挠性覆铜板压合机,包括传动装置和压合装置,所述压合装置位于所述传动装置的上方;
所述压合装置包括第一轨道,所述第一轨道为环形状,所述第一轨道滑动连接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块,所述滑块底部固定连接扩张板,所述扩张板底部固定连接电动伸缩杆一和电动伸缩杆二,所述滑动组件至少设有两组,左端所述滑块顶部外壁套接第一从动轮,右端所述滑块顶部外壁套接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啮合连接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内壁套接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所述第二从动轮啮合连接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内壁套接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
所述传动装置包括第二轨道,所述第二轨道由多组拼接单轨拼接形成,多组所述拼接单轨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进行固定,四角位置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壁固定连接支撑板,左下角所述支撑板内壁通过轴承固定连接转轴,所述转轴底端固定连接伺服电机,所述转轴上下两端外壁套接皮带轮,所述转轴中部外壁套接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啮合连接环形齿轮,所述拼接单轨内壁上开设有滚槽,所述滚槽内设有滚动轮,所述滚动轮外壁通过轴承固定连接支撑架,所述支撑架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转盘,所述第二轨道内侧设有第三轨道,所述第三轨道由多组内侧拼接单轨拼接而成,两组所述内侧拼接单轨连接处套接第二固定件。
优选的,所述电动伸缩杆一和电动伸缩杆二均设有四组,四组所述电动伸缩杆一和电动伸缩杆二关于所述扩张板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电动伸缩杆一远离所述扩张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提升板,所述电动伸缩杆二远离所述扩张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按压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输出端通过轴承固定连接第一支架,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输出端通过轴承固定连接第二支架。
优选的,所述第一轨道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内侧拼接单轨与所述第二固定件通过螺栓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睿科智能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睿科智能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27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