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壳结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4563.X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81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7 |
发明(设计)人: | 吕菲;徐宁;吴孟涛;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485;H01M4/505;H01M4/525;H01M10/0525;C01G25/00;C01G5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348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性能核壳结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是:(1)配制两种不同摩尔组分的镍、钴、锰盐的混合溶液A和B,单独配制含X元素的盐溶液;(2)将溶液A、碱溶液和络合剂溶液分别同时加入到反应釜中,进行共沉淀反应得到内核;(3)加入X盐溶液和沉淀剂溶液,得到具有包覆层的内核;(4)在具有包覆层的内核的底液中,加入溶液B、碱溶液和络合剂溶液,得到带有夹层的核壳前驱体;(5)焙烧得到核壳正极材料。本发明中的核壳正极材料,由于夹层的存在,能克服因内核和外壳不同的体积变化而产生的缝隙,使外壳和内核之间的连接力增强,相比普通核壳正极材料,具有较为优良的热稳定性及较长的循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核壳结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也被用在电动汽车上作为动力能源,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针对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消费者比较关注的是其续航里程、使用寿命、加速性能等,这些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锂离子电池产业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就是正极材料的制造,正极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校对正极材料的形貌和结构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试图寻找性能优越的正极材料,其中核壳结构的三元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比单一均匀分布的三元正极材料,核壳材料具有容量高、循环及倍率好的优异特性。现有技术中针对核壳三元材料已有大量的报道,现有技术CN 105428640A公开了一种核由LixNi0.5Mn0.3Co0.2O2表示,壳由Li1+yMn2-yO4表示;现有技术CN108899545A公开了一种NCM三元正极材料表面包覆SiO2及Mx(SiO3)y的核壳材料,此外,以氧化物、导电聚合物等为壳层材料的核壳材料也多有报道。
但在实际使用时发现,在长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核壳正极材料的内核和外壳的界面处会出现不规则缝隙或孔洞,究其原因是不同组分、不同成分的内核和外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是不一致的,体积的不可逆变化就导致了这种缺陷的出现,这种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锂离子的传导,是不利于长寿命循环稳定性的,直接导致材料循环性能不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壳结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在内核层和外壳层增加一层夹层,克服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内核、外壳不同的体积变化而产生的缝隙,保持材料的整体结构,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核壳结构正极材料,所述核壳结构正极材料为由内核、夹层、外壳组成,所述内核和外壳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所述夹层为金属复合化合物,介于内核和外壳中间,所述内核平均粒径为1~10μm,外壳平均厚度为1~10μm,夹层厚度为50~500nm。
进一步,该核壳结构正极材料前驱体的整体平均粒径为5~15μm。
粒径太大时,材料球形容易开裂,核壳结构不稳定;粒径太小时,材料合成工艺复杂,成本高。夹层厚度对于本申请中材料性能有提升的作用,利于循环和倍率性能,夹层太薄时不能有效连接内核和外壳,太厚时不利于锂离子的扩散,会降低容量,厚度为50~500nm时为优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45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