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大田水稻秸秆腐解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6351.5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4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董文军;孟英;张卫建;来永才;张俊;李柱刚;王珣;杨忠良;董国忠;唐傲;陈国建;刘海英;张喜娟;罗春华;刘猷红;曾宪楠;赵璞;王立志;李佳锐;于洋;冷春旭;李晓娟;赵伟;赵曦;王家有;李坤;马瑞;李玉明;陈磊;李波;任洋;姜辉;刘凯;刘琦;唐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5/00 | 分类号: | G01N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苏士莹 |
地址: | 15008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大田 水稻 秸秆 腐解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监测大田水稻秸秆腐解率的方法。本发明将还田的秸秆与稻田土壤装入监测管中,并在水稻返青后插入监测点,不仅能更加真实、准确、定量化的监测秸秆在田间的实际腐解情况,而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监测大田水稻秸秆腐解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寒地稻田目前存在秸秆还田困难、耕层肥力下降以及还田后秸秆腐解率的准确监测难等问题。
秸秆的分解速率,是评价作物残体在保持和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方面的作用、预测土壤有机质含量动态变化等方面的重要指标。秸秆的分解速率取决于有机物本身的化学组分以及分解时的环境条件,因此,还田的植物残体腐解过程的研究应尽量与田间实际情况相一致。目前,秸秆分解研究方法主要有砂管滤法、尼龙网袋法、模拟培养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等。模拟培养法主要通过条件控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培养,研究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变化。其余方法尽管可以用于田间秸秆腐解的测定,但是均需要在秸秆还田同时进行布设,对于秸秆还田后而没有进行试验布设的大田不能随时随地测定秸秆腐解率。另外,砂滤管法、尼龙袋法、同位素标记示踪法还存在一些缺点:砂滤管法透水透气性好,能够避免植物根系等的干扰引起的误差,适宜于大量测定植物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但砂滤管法主要是在旱田中应用,而且需要调节含水率和C/N;另外,砂滤管法管中的秸秆没有和土壤进行充分的接触,不能很好的体现真实的腐解情况。尼龙袋法操作简便,对水分传递所产生的影响较小,袋内水分动态接近田间实际情况,适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秸秆腐解研究,但大量秸秆在网袋内不能与土壤紧密接触,使测定结果准确度大大降低。同位素标记示踪法是利用C、N、P等元素的同位素标记秸秆作为供试材料,令秸秆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腐解。标记后的作物秸秆还田后与实际的情况基本一致,不受根系和小动物的影响,而且灵敏度较高。但是示踪技术试验设备昂贵、核辐射的防护以及有些元素缺乏适合的同位素等,虽然测定结果比较精确,但仍难以得到普遍的推广。
因此,针对目前秸秆还田大量应用的情况下,急需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且能准确监测田间秸秆腐解率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监测大田水稻秸秆腐解率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操作简单、成本低,而且能更加真实、准确、定量化的监测秸秆在田间的实际腐解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监测大田水稻秸秆腐解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水稻秸秆还田后,放水泡田前,取出部分还田的秸秆,自然风干后得到初始秸秆;
将初始秸秆与稻田土壤装入管中,得到监测管;
水稻返青后,取出水稻植株,用具孔装置将监测管包裹后,插入取出水稻植物的位置处,并将水稻植株插入监测管中,得到含有水稻植株的监测管;
在需要监测时,取出含有水稻植株的监测管,将监测管中的秸秆挑出,得到未腐熟秸秆,计算腐解率;
所述腐解率=(初始秸秆干重-未腐熟秸秆干重)/初始秸秆干重×100%,式Ⅰ。
优选的,所述初始秸秆的重量=还田的水稻秸秆的总重量/水稻总穴数,式Ⅱ;式Ⅱ中所述水稻秸秆还田的总重量为自然风干的重量。
优选的,将初始秸秆与稻田土壤装入管中,包括:当秸秆还田采用翻耕的方式时,在管中依次装入5cm的稻田土壤,1/2重量的初始秸秆,1/2重量的稻田土壤,1/4重量的初始秸秆,1/5~1/4重量的稻田土壤,剩余初始秸秆和剩余的稻田土壤;
当秸秆还田采用旋耕的方式时,在管中装入8cm的稻田土壤,再将初始秸秆和剩余的稻田土壤混合后装入管中。
优选的,所述稻田土壤的重量=稻田土壤容重×稻田土壤耕层深度×稻田总面积/水稻总穴数,式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63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