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复合催化氧化降解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37156.4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0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邓绍坡;周艳;杨敏;范婷婷;姜登登;李旭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2 | 分类号: | B09C1/02;B09C1/06;B09C1/10;C02F9/08;C09K17/40;C02F101/36;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余柯薇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农药污染 土壤 复合 催化 氧化 降解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复合催化氧化降解方法及装置,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包括S1:土壤预处理、S2:土壤淋洗、S3:废水处理、S4:湿土处理、S5:检测评估,本发明先通过淋洗快速去除土壤中多数有机氯农药,快速降低有机氯农药残留,再通过热脱附去除湿土中的剩余的有机氯农药含量,对土壤中残留的有机氯农药去除率高,通过对淋洗后的废水进行催化氧化,快速对废水中有机氯农药进行降解,废水经过净化进行循环使用,更环保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复合催化氧化降解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退二进三”,原位于市区或近郊的农药化工企业关闭搬迁后,产生了大量亟待修复的农药化工污染场地。因这类场地普遍具有生产历史长、污染组分复杂、土壤粘度高等特点和量大面广、周边敏感受体密集等分布特征,相比其它工业污染场地,危害更大、风险更高,严重威胁人居健康和环境安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土壤环境问题。亟需开发快速大通量的农药污染场地高效处理设备,推动修复产业发展,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真正做到使人民群众“住得安心”。
由于我国在污染场地修复领域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近40年的污染场地修复历史相比,我国在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装备的研发方面远远落后欧美国家,远不能适应我国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市场的迫切需求。发达国家起步早,技术成熟,设备稳定性高,但是设备引进成本高;国内同类设备研发刚刚起步,技术基础薄弱,缺少工程应用经验,普遍存在设备性能达不到要求,故障率高等问题,因此通过单一技术去除率低,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需要一种安全可靠的机氯农药污染土壤降解方法及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复合催化氧化降解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的复合催化氧化降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土壤预处理:采用翻地机先对污染土壤进行松土和破碎处理,将土壤里的石头、塑料、树枝进行筛除;
S2:土壤淋洗:采用土壤修复车将土壤铲入淋洗装置内,对土壤进行淋洗后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湿土和废水;
S3:废水处理:将得到的废水转移至光催化箱,再将废水的pH值调节为6.5-7.5,使用负载有二氧化钛的镍网作为光催化剂,紫外线的波长为240-256nm,废水的光催化反应时间为1.5-2h,光催化期间伴随电磁搅拌,搅拌速度为80r/min,电磁功率为100W,再将废水导入超声波氧化箱,声强80-100W/cm2,额定功率为3KW,通过超声波对废水进行氧化降解后,再将废水的pH调节至7-8,再对废水中有机氯农药进行抽样检测,确认检测合格后再次作为淋洗用水进行循环使用;
S4:湿土处理:将经过S2得到的湿土转移至热脱附装置进行热脱附处理,加热方式采用微波加热,加热温度为30℃,加热时长为10min,对蒸发水汽进行收集后进行S2的废水处理环节,对经过热脱附处理后的土壤转移至生物修复剂混合装置,喷洒生物修复剂并进行搅拌,生物修复剂与土壤质量比为1:100,再将混合修复剂的土壤进行还田处理;
S5:检测评估:对经过热脱处理后的土壤进行抽样检测,根据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及时对废水处理和湿土处理的参数进行及时调整,保证最终还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达标。
进一步地,所述S4中的生物修复剂由以下重量份组成:1-3份壳聚糖、80-200份膨润土、10-25份绿藻、0.5-2份柠檬酸、2-9份贝壳粉、5-15份金针菇菌糠、40-80草木灰、10-20份米糠、5-15茶籽壳、20-80份牛粪、25-60份棕榈树木屑、0.001-0.02份复合酶制剂、0.005-0.048份复合微生物菌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71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