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LRU缓存机制的图形流实时增量更新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8801.4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8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军;喻鑫;张李秋;刘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北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801;G06F16/58;G06F16/51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lru 缓存 机制 图形 实时 增量 更新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LRU缓存机制的图形流实时增量更新方法及装置,移动云手机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设置有相同大小的缓存区域,客户端缓存的内容与服务器端缓存的内容保持一致,缓存更新的操作由服务器端来驱动,服务器端采用LRU缓存策略进行内容的缓存,当有内容命中时,只要发送极少的数据给客户端,告诉客户端读取缓冲区内对应的内容进行显示即可,若内容没有命中,则寻找缓存区内差别最小的内容,计算两个内容之间的差值,此时只需要将差值内容和内容索引信息传输给客户端即可,若在没有命中的情况下,且与缓存区内内容相差比较大的时候,服务器端才把完整内容传输给客户端,并同时更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缓存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云计算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LRU缓存机制的图形流实时增量更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云端计算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业务和服务加速迁移到云端,当云端服务器和移动端系统相互结合在一起时,就诞生了“移动云手机”的概念,以ARM服务器和Android系统为例,近年来,ARM处理器凭借其优秀的能耗比在服务器领域上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正在从X86架构的服务器迁移到ARM架构服务器上,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ARM云平台。Android系统随着多年发展,早已占据了移动操作系统的半壁江山,ARM处理器优秀的能耗比,使得Android系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ARM作为目标硬件平台。当在ARM服务器上运行Android系统并在其中运行VMI(Virtual Mobile Infrastructure)服务,然后用户就可以通过任何手机终端上访问ARM服务器上运行的Android系统和已经安装在Android系统中的APP,最后用户就可以像在本地使用Android手机一样,操作运行在ARM服务器上的Android系统了,并且性能更好,数据更安全。由于Android系统上的显示是ARM服务器计算的一个投射,因此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比较高,并且为了有个好的用户体验,也要求传输延迟能够尽可能的小。
为了有效解决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量大的问题,申请号CN201811430775.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数据增量传输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实现了当待传输的原始轻量级格式数据非首次传输时,数据采集端只需向数据应用端传输与待传输的原始轻量级格式数据对应的各个更改信息的描述,后续数据应用端根据各个更改信息的描述对预先缓存的上一次原始轻量级格式数据进行解析,便可得到待传输的原始轻量级格式数据。由于数据采集端只需向数据应用端传输当前待传输的原始轻量级格式数据相比上一次原始轻量级格式数据的更改信息的描述,而无需向数据应用端传输整个当前待传输的原始轻量级格式数据。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每次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进而能够保证小程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了小程序的产品性能。
但是这种操作仅仅将当前传输的数据与上一次的数据进行对比,没有充分考虑操作的时间局部性原理,即如果一个数据正在被访问,那么在近期它很可能还会被再次访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LRU缓存机制的图形流实时增量更新方法及装置,以减少每次传输的数据,降低对网络带宽的要求,缩短数据传输延迟时间。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LRU缓存机制的图形流实时增量更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置服务器端、客户端缓存区域大小T,设置阈值f;
步骤2: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分别构建双向链表节点ListNode;
步骤3:在服务器端构建一个HashMap,其中key值与ListNode中key值一一对应,value值为ListNode中key值所对应value值经过感知哈希算法计算得到的图像的指纹字符串;
步骤4:当有新的图形流到来时,将计算得到的图像的指纹字符串与HashMap中value值进行比对,若有相同的,则命中,转步骤5,若没有命中,转步骤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北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北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8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