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晶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39549.9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31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赵平;王民庆;赵仲恺;闫二虎;狄崇祥;张广法;谢广文;杜芳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1/08 | 分类号: | C22C21/08;C22C21/02;C22F1/05;C21D1/26;B21B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80 | 代理人: | 耿恩华 |
地址: | 266042***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铝合金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纳米晶铝合金,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数计,所述纳米晶铝合金的原料组成包括:0.7-0.8wt%的Mg,0.7-0.8wt%的Si,0.15-0.2wt%的Mn,0.1-0.2wt%的Cr,0.15-0.2wt%的Cu,0.1-0.2wt%的Zn,0.1-0.2wt%的Sn,0.3-0.4wt%的Fe,余量为Al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以质量百分数计,所述纳米晶铝合金的原料中Mn与Cr的总质量百分数为0.3-0.32wt%;
所述纳米晶铝合金采用如下制备方法得到,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方量熔炼原料,铸造,得到铝坯;
(2)对步骤(1)所述铝坯进行均质化处理,得到合金锭;
(3)对步骤(2)所得合金锭进行预冷轧变形,控制变形量为30-40%,得到预冷轧型材;所述预冷轧变形为在双辊轧机中进行4道次轧制,每道次轧制的压下量以合金锭原始厚度为基准,分别为15-20%、8-10%、5-6%与2-4%;每道次轧制的时间间隔为2-3min,且压下量逐渐降低;
(4)对步骤(3)所得预冷轧型材进行预退火处理,得到预退火型材;所述预退火处理的温度为550-600℃,时间为4-6h;
(5)对步骤(4)所得预退火型材进行冷轧变形,控制变形量为20-30%,得到冷轧型材;所述冷轧变形为在双辊轧机中进行3道次轧制,每道次轧制的压下量以预退火型材为基准,分别为10-15%、6-10%与4-5%;每道次轧制的时间间隔为2-3min,且压下量逐渐降低;
(6)对步骤(5)所得冷轧型材进行退火处理,得到纳米晶铝合金;所述退火处理的温度为400-450℃,时间为2-3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晶铝合金,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数计,所述纳米晶铝合金的原料组成包括:0.72-0.76wt%的Mg,0.75-0.78wt%的Si,0.16-0.18wt%的Mn,0.12-0.16wt%的Cr,0.16-0.18wt%的Cu,0.12-0.18wt%的Zn,0.12-0.18wt%的Sn以及0.32-0.35wt%的Fe,余量为Al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纳米晶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配方量熔炼原料,铸造,得到铝坯;
(2)对步骤(1)所述铝坯进行均质化处理,得到合金锭;
(3)对步骤(2)所得合金锭进行预冷轧变形,控制变形量为30-40%,得到预冷轧型材;所述预冷轧变形为在双辊轧机中进行4道次轧制,每道次轧制的压下量以合金锭原始厚度为基准,分别为15-20%、8-10%、5-6%与2-4%;每道次轧制的时间间隔为2-3min,且压下量逐渐降低;
(4)对步骤(3)所得预冷轧型材进行预退火处理,得到预退火型材;所述预退火处理的温度为550-600℃,时间为4-6h;
(5)对步骤(4)所得预退火型材进行冷轧变形,控制变形量为20-30%,得到冷轧型材;所述冷轧变形为在双辊轧机中进行3道次轧制,每道次轧制的压下量以预退火型材为基准,分别为10-15%、6-10%与4-5%;每道次轧制的时间间隔为2-3min,且压下量逐渐降低;
(6)对步骤(5)所得冷轧型材进行退火处理,得到纳米晶铝合金;所述退火处理的温度为400-450℃,时间为2-3h。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均质化处理的温度为400-54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均质化处理的时间为4-6h。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预冷轧变形的温度为20-3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冷轧变形的温度为20-3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所述退火处理之后还包括时效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954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