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渗透、低温干化联用的污泥脱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42604.X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1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侯锋;翟国光;干里里;刘莹;邵彦青;王彬;崔莲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15 | 分类号: | C02F11/15;C02F11/13;C02F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 31334 | 代理人: | 李佳俊;郭国中 |
地址: | 101199 北京市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渗透 低温 联用 污泥 脱水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渗透、低温干化联用的污泥脱水系统,包括:第一输送装置、电渗透脱水装置、第二输送装置和低温干化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出口连接所述电渗透脱水装置入口,所述电渗透脱水装置出口连接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入口,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出口连接所述低温干化装置入口;所述电渗透脱水装置脱水至含水率60%以下,所述低温干化装置脱水至含水率40%以下。本发明80%至60%段采用电渗透脱水装置,60%至40%(可调)段采用低温干化装置,相较于单独使用电渗透或低温干化脱水装置,本组合能利用各自方法最优的高效段,提高干化效率,运行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脱水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渗透、低温干化联用的污泥脱水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污泥年产量已达4500万吨(含水率80%),近年复合增长率达5%。但全国污水处理设施中有污泥处理设施的不到50%,能够正常运行的为数更少,城市污泥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制约污水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目前污泥处置出路有土地利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填埋等方式,各种处置方式大多以减量化为第一手段,减量化能降低污泥运输、处置成本,进而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因此,减量化是实现最终处置的必经之路。
污泥热干化是利用热能将污泥烘干的技术。在热干化过程中,污泥被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污泥细胞被破碎裂解,胞内的水分得以释放。同时,在水.热过程中,大分子有机物发生水解,胶体结构被破坏,因而大幅度地提高了污泥的生物降解性能。热干化技术,可有效地实现能量循环和物质的回收利用,通过热干化处理的污泥可最大化减量、彻底稳定和无害化。但热干化技术的缺点是所需的投资费用高,运行、维护成本较高,其能耗一般在0.6至1.2kWh/kgH2O之间。热干化过程损失有机质,导致后续资源化受影响,有机质转移到气相,增加工艺气体处理难度,一般与焚烧直接联用。
污泥低温干化以热泵技术为基础,通过热泵低温段除湿,高温段加热,得到干热空气,干热空气穿过污泥层,将污泥中水分夹带进入空气流。湿空气通过蒸发器后被冷凝除湿,产生的冷凝水收集排放。已除湿的空气经过冷凝器加热,再成为干热空气,并通过风机作用重复进行下一个循环过程,可将含水率80%的污泥干化至60%至10%任意范围可调,但其能耗较高,在0.3至0.5kWh/kgH2O之间。
电渗透脱水技术,是利用外加的直流电场,使带负电荷的污泥颗粒与带正电荷的水分发生相反的定向移动,实现了污泥中的泥水分离。通常情况下,在机械脱水过程中随着自由水和间隙水的脱除,颗粒首先堆积在过滤介质上并最终导致堵塞,而电渗透脱水过程中,水的流动方向和污泥絮体流动方向相反,水分可不经过泥饼的空隙通道而与污泥分离,因此不受污泥压密引起的通道堵塞或阻力增大的影响,脱水率效率高,通过电渗透脱水,可以使含水率为80%的污泥降低至含水率60%及以下,其能耗一般在0.06至0.46kWh/kgH2O之间。
另外,在电场作用下,由于电流和电阻的作用会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有助于污泥水分的蒸发,称之为电干燥。电渗透脱水方法具有电渗脱水和电热干燥两种作用方式,后者能将污泥含水率降至40%,但含水率60%到40%段脱水是利用热效应,无热泵系统回收热能进行循环,此段能耗高于低温干化方法。
公开号CN102211844B公开了一种深度脱水干化低温热解处理污泥装置,包括顺序连接料仓、脱水机、污泥混合器和污泥干化器,污泥干化器的出口与污泥低温热解炉的进口相连,污泥低温热解炉炭渣出口与融熔器相连,污泥低温热解炉液相出口和气相出口分别连接流态化燃烧炉和气体分离膜,其气相出口连接气体分离膜后再连接至流态化燃烧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渗透、低温干化联用的污泥脱水系统。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渗透、低温干化联用的污泥脱水系统,包括:第一输送装置、电渗透脱水装置、第二输送装置和低温干化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未经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26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