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LGA-PEG-Poly I: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结核亚单位疫苗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42607.3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26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祝秉东;杜秀芬;龚洋;谭大权;何朴;谭继英;牛红霞;李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9/39 | 分类号: | A61K39/39;A61K39/04;A61K47/59;A61K47/69;A61P3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兴智翔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8 | 代理人: | 郭卫芹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lga peg poly 纳米 颗粒 制备 及其 结核 单位 疫苗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PLGA‑PEG‑PolyI:C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先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使PLGA和NHsubgt;2/subgt;‑PEG形成PLGA‑PEG共聚物,然后用复乳溶剂挥发法(W/O/W)将本实验构建的两个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ESAT6‑Rv2626c和Mtb10.4‑HspX(简称为M4)包裹在纳米颗粒中,进而应用聚多巴胺和PolyI:C进行修饰,形成包裹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M4的PLGA‑PEG‑PolyI:C(简称为NP)纳米颗粒结核亚单位疫苗NP/M4。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纳米颗粒结核亚单位疫苗免疫小鼠后,NP/M4组在HspX蛋白、Rv2626c蛋白刺激后,脾脏淋巴细胞分泌IFN‑γ和IL‑2的水平明显高于PBS组和BCG组,表明NP/M4组可产生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2;此外,NP/M4组HpsX和Rv2626c特异性IgG和sIgA抗体水平明显高于PBS、BCG和融合蛋白M4组。PLGA‑PEG‑PolyI:C纳米颗粒可辅助抗原诱导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结核亚单位疫苗理想的佐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领域,尤其是应用化学修饰构建纳米颗粒佐剂,构建新型疫苗。
背景技术
结核病是长期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全世界仍有近1/3的人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1],有的结核感染者在大约2-5年内会发展为肺结核病人,其余的有可能会形成结核病的潜伏感染者。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每年约有13万人因结核病而死亡。
目前,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的接种是有效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措施。然而,不同研究显示,BCG在不同人群中的保护性不稳定,尤其是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价于0-80%不等。因此,研制和开发全面高效的抗结核疫苗是控制结核病的重要途径。目前抗结核的免疫保护机制尚不清楚[2],一般认为抗原特异性的CD4+Th1细胞和CD8+T细胞在预防Mtb感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h1型细胞因子如IFN-γ和IL-2是目前评估免疫保护性的重要指标[3]。毫无疑问,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对于消除Mtb的感染至关重要。此外,抗原特异性抗体最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Busch M等研究表明,IgA可以在体外阻止Mtb对细胞的入侵[5]。Kozakiewicz L等也发现B细胞耗尽导致感染Mtb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Mtb载量增加[6]。因此,有效的疫苗应同时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目前可供研究的结核疫苗形式有:亚单位疫苗,重组BCG疫苗,减毒活疫苗等。亚单位疫苗又包括蛋白疫苗、DNA疫苗和以病毒为载体的疫苗,其中蛋白疫苗具有成分明确,使用安全等优点,易于被人们接受[7]。联合佐剂的蛋白亚单位疫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临床常用的佐剂为铝佐剂,该佐剂主要诱导Th2型体液免疫反应[8]。为了提高结核疫苗的保护效应,研究新型的可以诱导Th1型细胞免疫的佐剂至关重要。目前,一些新的可诱导细胞免疫的脂质体佐剂AS01和CAF01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CAF01的核心成分是阳离子脂质体二甲基双十八烷基溴化铵(dimethyldioctadecylammonium,DDA),阳离子脂质体不仅可提高抗原提呈效率,保护抗原在体内不被降解,还可以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增强免疫效应[9]。
我们实验室之前制备了由DDA和Poly I:C组成的DP佐剂,经动物实验证实其具有良好的佐剂激活以及保护效应[10]。大量研究表明,粘膜接种疫苗对结核病有预防作用[11,12]。然而,由于DDA难以用于粘膜免疫[13,14],故迫切需要开发生物安全性高的佐剂来刺激粘膜免疫应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26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