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心尖介入手术入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44689.5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3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澍;杨琼;廖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王颖 |
地址: | 43002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经心 介入 手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经心尖介入手术入路装置,包括空心管,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内锥柱,内锥柱穿设于空心管内部,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内套管,内套管穿设于空心管内部,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垫片,垫片套设于空心管外部,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封闭盖。本装置可以作为其他经心尖介入器械的通路,使用方法简单,无需外科缝合,利用空心管和内锥柱同轴旋转进入心肌和心腔,可控性佳,可依据介入手术需要的其他器械大小不同选择相应的入路装置尺寸,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出血风险。而且使用完毕之后用装置本身的封闭盖进行封堵,无需取出装置,避免了缝合入路的张力,同时本装置反复多次使用,节省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心脏手术治疗使用辅助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经心尖介入手术入路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心脏介入领域的技术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复杂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和心室辅助装置等技术,经血管途径无论是经主动脉途径逆行,或是经房间隔途径,需要多次弯曲才能到达目标位置,使得介入器械本身的复杂程度高,而且由于外周血管直径有限(最常用的股动脉直径一般在4-7mm之间),因此限制了介入器械的尺寸。而经心尖途径,距离心脏主动脉瓣、二尖瓣、室间隔距离都很短,操作难度小,对器械的大小也没有明显的限制,是复杂结构性心脏病的一个非常好的入路。但心尖部属于心肌组织,心室压力高,容易发生心肌撕裂等导致的大出血,手术完成后入路的外科缝合也存在易出血等风险,而且对于外科医生技术要求较高,这些都影响了经心尖入路这种方式的开展和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心尖介入手术入路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用方法简单,无需外科缝合,利用空心管和内锥柱同轴旋转进入心肌和心腔,可控性佳,可依据介入手术需要的其他器械大小不同选择相应的入路装置尺寸,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出血风险。而且使用完毕之后用装置本身的封闭盖进行封堵,无需取出装置,避免了缝合入路的张力,同时本装置反复多次使用,节省了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经心尖介入手术入路装置,包括空心管,所述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内锥柱,所述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内套管,所述空心管和所述内锥柱配合后又与所述内套管配合,所述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套设于所述空心管外部,所述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所述空心管可拆卸连接有封闭盖,所述空心管和所述密封盖配合后又与所述封闭盖配合。
优选的,所述空心管外表面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空心管一端开设有若干卡槽,所述内锥柱固定有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槽滑动配合。
优选的,所述内锥柱包括圆柱,所述圆柱一端固定连接有椎体,所述椎体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圆柱另一端固定有旋钮,所述卡块位于所述圆柱接近所述旋钮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内套管末端固定有若干扩展翼,所述扩展翼固定连接有牵引线,所述牵引线绕接有短棒,所述牵引线和短棒均穿设于所述内套管内部,所述短棒一端延伸到所述内套管外部。
优选的,所述垫片为涤纶垫片,所述垫片中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通孔内径与所述空心管外径尺寸相同。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与所述空心管螺纹连接,所述密封盖内部填充有橡胶,所述密封盖上开设有第二通孔。
优选的,所述封闭盖与所述空心管螺纹连接,所述封闭盖与所述空心管之间设有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内锥柱内部开设有第三通孔。
优选的,所述空心管尺寸为壁厚1-2mm、外径5-13mm、内径3-12mm、长度20-2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46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穿戴按摩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双层3D均温板、散热模组及散热模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