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室内气体泄漏监控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46833.9 | 申请日: | 2021-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9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迟海鹏;张怀东;邢希学;张京军;龚长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G01N2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田春龙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室内 气体 泄漏 监控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室内气体泄漏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目标气瓶室的占地面积将目标气瓶室划分为多个气体检测区域;
在每个气体检测区域内设置激光反射板;
按照预设周期向每个激光反射板发射激光检测信号,接收每个激光反射板反馈的目标激光反射信号;
根据每个气体检测区域的目标激光反射信号确认是否有气体泄漏的气体检测区域;
在根据每个气体检测区域的目标激光反射信号确认是否有气体泄漏的气体检测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构建初始报警模型;
获取在未泄漏气体情况下激光反射板的标准激光反射信号,解析所述标准激光反射信号,获得第一解析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解析数据确定标准状况下的第一气体浓度;
基于所述第一气体浓度,设置三个逐渐递增的气体浓度区间,为每个气体浓度区间设置不同的报警音效;
根据所述第一气体浓度和三个逐渐递增的气体浓度区间以及每个气体浓度区间对应的报警音效不断训练所述初始报警模型,获得训练后的报警模型;
根据每个气体检测区域的目标激光反射信号确认是否有气体泄漏的气体检测区域,包括:
解析每个气体检测区域的目标激光反射信号,获得第二解析数据;
根据所述第二解析数据确定每个气体检测区域的第二气体浓度;
将所述第二气体浓度与第一气体浓度进行比较,将第二气体浓度大于所述第一气体浓度的第一目标气体检测区域判定为存在气体泄漏的气体检测区域;
在根据所述第二解析数据确定每个气体检测区域的第二气体浓度之后,将所述第二气体浓度与第一气体浓度进行比较,将第二气体浓度大于所述第一气体浓度的第一目标气体检测区域判定为存在气体泄漏的气体检测区域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二气体浓度对应的每个气体检测区域中摆放气瓶内气体的初始浓度;
根据每个摆放气瓶的初始浓度构建每个气体检测区域的初始业务数据表;
根据每个摆放气瓶的参数以及环境参数对所述初始业务数据表进行修正,获得修正后的目标业务数据表;
获取所述目标业务数据表与初始业务数据表中的修正数据的特性参数;
根据所述修正数据的特性参数、初始业务数据表中的初始数据以及目标业务数据表中的最终数据构建气体检测区域的潜在影响参数评估量化模型;
利用所述潜在影响参数评估量化模型评估每个第二气体浓度,获取每个第二气体浓度的影响参数评估结果;
对每个第二气体浓度的影响参数评估结果进行合理性评估,若评估为合理,将所述第二气体浓度确认为真实浓度,若评估为不合理,将所述第二气体浓度确认为不真实浓度;
将确认不真实浓度的目标第二气体浓度的第二目标气体检测区域进行标记;
检查标记的所述第二目标气体检测区域内的摆放气瓶的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内气体泄漏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目标气瓶室的占地面积将目标气瓶室划分为多个气体检测区域,包括:
在所述目标气瓶室的占地面积中确定摆放气瓶的第一占地面积以及未摆放气瓶的第二占地面积;
获取所述第一占地面积内的气瓶分布信息;
根据所述气瓶分布信息将所述第一占地面积划分为多个第一检测区域;
检测每个第一检测区域的预设气体指标数据的预测值,确认其是否大于等于标准值,若每个第一检测区域的预测值都大于所述标准值,将多个第一检测区域确认为所述多个气体检测区域;
若有任意一个检测区域的预测值小于所述标准值,则重新对所述第一占地面积进行区域划分,划分为多个第二检测区域,检测所述第二检测区域直到所述第二检测区域通过检测为止;
将所述多个第二检测区域确认为所述多个气体检测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室内气体泄漏监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目标气瓶室的占地面积将目标气瓶室划分为多个气体检测区域之后,在每个气体检测区域内设置激光反射板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气瓶室内的放置气瓶数量;
根据所述放置气瓶数量为放置气瓶设置编号;
设置完毕后,确认每个气体检测区域内包含的第一目标放置气瓶及其第一目标编号;
将每个气体检测区域与其包含的第一目标放置气瓶及其第一目标编号相关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戴纳实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683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